读历史悟经营----乱世新生:创业的环境


乱世新生:创业的环境

 


  第一节 乱世新生:创业的环境

  一、把握整体态势:知"天时、地利、人和"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开基皇帝所面对的第一个图景基本都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挑战原有统治秩序的反叛力量,如同激流破堤,蜂拥而起的起义军和拥兵自重的地方军阀征战不迭。这一图景的最明显特征就是:"乱"。乱则生变,乱给那些胸怀抱负、野心勃勃的人提供了机会;乱给那些不安于现状,力图改变自己地位的人提供了舞台。在一个已经稳定成长的时代,各种秩序已经建立,即使胸怀天下也很难有机会施展。所谓乱世出英雄,有心创业的人身处乱世之中,俟机寻找自己创业的道路。这就是"时势造英雄"。但是,身处乱世中的人何止百万,为什么只有少数的几位能够因时而变、顺势而生,跻身于英雄之列,获得最终的胜利呢?这些成功的创业人,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也改变了历史,这就是"英雄创造了历史"。

  置身于乱世之中的开基者,尤其需要把天下大势了然于胸,深知"天时、地利、人和"。知"天时",就是要明白历史发展的规律,看透局势发展的大方向;知"地利",就是要对其时的环境有所了解,对各地的民俗有所了解;知"人和",就是要知道人们需要什么、厌恶什么,知道民心向背。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创业者,也同样绕不过这几点。说白了,这个工作就是创办企业或启动事业的前期理论准备和市场调查摸底。成功的创业者不仅要吃透一时一地的"天下大势",战略地思考,果敢地决策;对整体局势的发展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仅满足于一时的增长、局部的领先。因为,"乱世"也有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创业者对乱世的把握需要随着乱世的变化而不断更定。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押解一批囚犯到骊山的途中,由于天下大雨,道路泥泞,误了日期,刘邦就把这些囚犯放了,率领他们占据芒砀山。对于刘邦而言,这是改变他一生的决定。他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刘邦明白秦朝的统治过于残酷,必将导致天下大乱,自取灭亡。如果刘邦的这个例子不够清晰,再看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的决定。起兵前夕,李世民对李渊说:"现在皇上昏聩,百姓困穷,晋阳城外都是战场,大人若还抱残守缺,那么下面有盗贼,朝廷有严刑,自己很快就会被灭掉。在当前形势下,不如顺应民心,兴义兵,把祸害转为福气,这正是上天给我们的好机会啊"(《资治通鉴》)。李世民不仅吃透了当时的民心向背,更是把握了局势发展的大方向。宋太祖赵匡胤敢于在离国都六十里的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的江山,也是知道自己的举动是"顺天应民",决不是莽撞之举。

  当然,创业者决定起事,并没有这么简单。要知道古时举兵起事,远比现在的投资创业风险高。如果对当时的整体态势没有把握,信心和决心是很难确定的。当然,险还是要冒的;这类似赌博,但远比赌博危险和困难。明太祖朱元璋在皇觉寺当和尚期间,曾经做过三年的 "游方僧"(外出化缘、讨饭的和尚)。这期间虽然很辛苦,用他自己的话说"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徜徉。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御制皇陵碑》)但正是在这一段悲风凄雨的游历过程中,朱元璋熟识了脚下这片土地的河流、山脉、地理,尤其是人情、风物,他扩展了眼界,见了世面,丰富了社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接触到当时西系红巾军领袖彭莹玉的一些弟子,开始了解天下大势。回到皇觉寺后的一天,参加了郭子兴红巾军的汤和(朱元璋的儿时伙伴)给朱元璋来了一封信,力劝他加入红巾军。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当然,后来他还是决定去参军,他的创业路由此开始。其实,对于谋求创业的人们来说,最终的决定还是来自对整体态势的把握。

  如果对整体态势不清不明,即使起事也只是随波逐流,事业不会有大的起色。三国时期,刘备在涿郡起兵之后,虽然有关羽、张飞的辅佐,但其时他对局势发展并没有准确的把握。只能是带着关羽、张飞先投公孙瓒,后投曹操、袁绍,又转投刘表,甚至还委身于草莽吕布手下。按照司马徽的说法,是因为刘备没有高人相助。当他三顾茅庐,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深入分析了天下大势及发展趋势。刘备得到诸葛亮,获得旷世奇才是一;最重要的还是通过诸葛亮与曹魏、孙吴并庭抗礼,占据了"人和"。这是刘备成功创业的关键。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起于寒微,耗尽时力,才打下了北京城。但是他没有准确把握当时局势的发展,没把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和对中原虎视眈眈的后金当回事,最终导致兵败九宫山,杀身成仁。可见疏忽局势发展,即使取得了一时成就,也将导致全局的失败。

  不能准确估计局势,只凭匹夫之勇的创业者还有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军。黄巢在起兵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就攫取了唐朝大部分土地,但是,头领黄巢缺乏天下一局的观念,没认真考虑当时唐王朝的残存势力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最终只能被史家称作"流寇"。流寇就是创业失败。西楚霸王项羽也缺乏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入认知。项羽在自称霸王之后,并没有及时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仍然自恃勇力,分封诸王,大搞已经被历史抛弃的封建制。他不明白,秦始皇及秦二世之所以遭人怨恨,不在于天下一统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而在于法令繁苛与滥用民力。平民所要求的不是倒扳时针,而是生活上的安定与和平。如果在统一之下,可以获得自由与安宁,人们怎会怀念以前的封建和战争频仍的战国七雄时代。刘邦比项羽高明的地方就在于此。说一句题外话,刘邦也没有彻底摒弃封建制,而是采用封建与郡县并行,结果一样爆发了七国之乱。这不能不说是疏于把握大势所导致的、本可以避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