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悟经营-----人格魅力:红缨枪不如吸铁石


  四、人格魅力:红缨枪不如吸铁石

  

  创业的过程是一个由弱到强、不断战胜对手,直到取得最终胜利的过程。这个过程动荡不安、各派人马往来厮杀。既与打下天下后,力图稳固统治的成长阶段不同,也与国力旺盛、天下太平的盛世不同。创业过程面临的敌人在力量上一般都与自己差不多,有时自己还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未来能否取得胜利,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信心的。而且,在创业过程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先天的拥有控制他人的权力;要想组成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团队,团队内部成员的秩序又是必不可少的。残酷的竞争环境和复杂的斗争形式,需要创业团队有超过对手的智慧和战斗力。这首先需要创业团队内部团结、富有生机和活力、具有超强战斗力。在这个创业团队中,领导核心的确立是关键。领导核心必须是一个具有王者风范的领袖,而且事实证明,最后夺取了政权的开基者正是如此。换言之,没有王者风范也根本笑不到最后。集团领袖的作用在打下天下以后,特别是在天下稳定、太平盛世的时期,并不那么显著。因为那时权威已经树立,制度已经规范,社会比较稳定;具体原因将在后文另行分析。下面这个例子足以说明这一点。在明朝中后期,作为一国领袖的万历皇帝曾经有二十多年不上朝的经历,明王朝虽然就此败落,但整个王朝的运行所受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在创业阶段,领袖的作用至关重要。创业团队有了一个优秀的领袖,成功几率相应也就较大。

  一个创业团队有了一个具有王者风范的领袖后,就能够组织一个富有远见卓识、能够看透局势、制定正确战略的领导集体;有了这个领导集体,就能够组织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创业集团。元末郭子兴的红巾军集团在郭子兴父子时,没有多少骄人的业绩,且内部矛盾重重。孙德崖、彭大、赵均用等人虽然也是红巾军,但并不听从郭子兴的号令,而且还不时攻击郭子兴。可以说,在郭子兴父子的领导下,这个创业集团没有成长潜力,没有显示出创业的激情,绝非一支绩优股,反而逐渐沦为垃圾股。正是朱元璋的出现使这个团队发生了质变。朱元璋不仅调和了集团内部的矛盾,还依靠自己的能力进一步扩大了队伍和地盘。朱元璋建立威信的过程,除了有对时局的透彻把握,能够制定正确的战略外,主要还在于他能够礼贤下士,根据团队成员每一个人的特长安排任务,并能够公平的处理内部矛盾。虹县人胡大海智力过人,作战勇敢,朱元璋立即任命他为先锋官,一鼓攻克和州。自从朱元璋成为这个团队的领袖后,这个创业团队的业绩直线上升,最终扫灭群雄,颠覆元朝,建立明朝。

  

  

  第6节:创业领袖:企划能力与人格魅力(4)

  

  两汉交错期间,绿林、赤眉起义反对王莽。起义军虽然在开始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当王莽回过神来,组织大军围剿时,起义军开始遇到危机。外部王莽的军队拼命围剿,起义军内部没有一个拥有绝对权威的领袖,矛盾重重。义军内部各派系斗争的结果是立软弱无能的刘玄为帝(年号更始,即更始帝)。如果在太平盛世,像刘玄这样的皇帝至少不是一个昏君,但是在创业阶段,这样一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又怎能担当领袖统帅群雄。公元22年,王莽派王邑、王寻率领四十二万人马,号称百万,围困绿林军的军事重地昆阳,而守城的绿林军只有八九千人。在这改写历史的关键时刻,刘秀(后来的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以冷静的分析和远见卓识,说服众将守城待援,自己只率领十三骑出城调集援军。援军来到之后,刘秀率三千敢死队偷渡昆水,冲击王邑和王寻的大营。昆阳城中的绿林军也冲出来与刘秀的援军内外夹击,终败王邑和王寻。昆阳之战,刘秀以自己的才能和勇敢,创造了两万打败四十二万的奇迹。

  昆阳之战使刘秀在绿林军中的声威大震,刘秀成为事实上的领袖。昆阳之战也开启了刘秀的帝王之路。在这场战役中,刘秀崭露头角,尽情挥洒了他的"王者风范",他所体现出来的胆量、见识、气度和决策能力都是无人能及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号令群雄,成为创业集团的领袖。而这个创业集团也因为有了刘秀这个领袖才能所向披靡,最终创业成功。

  纵观中国古代皇帝的创业历程,我们总能发现成功创业集团都有一个英明的领袖,和以这个领袖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刘邦集团领袖刘邦,核心领导层是被刘邦称为"三杰"的萧何、张良和韩信,其他重要成员有曹参、樊哙、周勃、英布、彭越等人;隋末李渊集团的实际领袖是李世民,其领导集体有刘文静、裴寂、李靖、徐世绩(隋唐演义中的徐茂功)、长孙无忌、房玄龄、秦琼、程知节(程咬金)、殷开山、尉迟敬德等人;五代末年赵匡胤集团领袖赵匡胤,核心成员有赵光义、赵普,以及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石守信、王审倚等人;元末朱元璋集团领袖朱元璋,核心人物有李善长、冯国用、刘基(刘伯温)、徐达、胡大海、常遇春、汤和、邓愈等人。

  团队领导者需要有人格魅力和王者风范。取天下之道,有"霸道",有"人道",但更要的是"王道"。"王"者,不向人施威而威自生,不向人发号施令,而别人甘心听从,"王者"之气,使他人心悦,众人心服。在这样的团队中,大家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为团队发展壮大。在现代,人们形容一个商界巨子,常常说他建立了一个"帝国"。这也正说明了他的事业、为人、风范、举止等都体现出一个强势的王者风范。

  一个创业团队的成功需要一个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而一个创业者要想取得成功也必须组建一个强有力的团队。不依靠团队的力量,只依靠自己的那点"智慧",即使能够制定正确的战略,本人也是谋略过人,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更何况一个人即使浑身是铁,最多能打几颗钉呢?红缨枪再无敌,也只是单枪匹马。君不见纵使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也终败于没有武功的刘邦,可见仅有匹夫之勇是难有担当的。创业阶段,好钢锻造的红缨枪反而不如一块吸铁石,吸铁石自身虽没有过人的武功,却能够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把各类英杰团聚到一起,终成正果。因此,创业过程中需要团队作业,需要团队力量。楚汉之争中的项羽,号称"霸王",不可谓不勇;起事于"亡秦必楚"的氛围中,不可谓没有谋略,否则他不会成为各路诸侯的"霸主"。他的勇敢和胆识在巨鹿之战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他的手下也不是没有谋臣武将。韩信不是曾经在项羽帐前做过小兵吗?范增不也是文韬武略之人吗?可惜项羽过于相信自己的力量,有韩信这样的大将他弃之不用,有范增这样的谋臣他听而不闻。难怪刘邦在谈到自己成功而项羽失败的原因时说,项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不会用人,好不容易有个范增,他还不听范增的计谋。项羽确实厉害,但伟大的是项羽的个性,而不是他的做法。他之所以失败,并非由于命定。他的错误是只能发挥一己之智之力。用我们的话说,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组织起来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创业团队,或许他根本没这个意识,或许觉得根本没这个必要吧。

  把握天下大势,知"天时、地利、人和"与"知己知彼",创业的第一个步骤;制定正确的战略,拥有足够的谋略,确立一个领导核心,组成一个创业团队,创业的第二个步骤。这两个步骤,议论的成份多,如何做的成份少,基本上属于"纸上谈兵",等于才开始动脚走路,漫漫征途刚开始。但是,我们不可以因为这两个步骤是"务虚"而忽视它们。没有这两个步骤,创业的长征就是漫无目的、亦步亦趋;你可能很努力,可能很勤奋,也可能很有创意,但如果对天下大势和敌我态势判断错误,很可能战略错误;而在错误的战略指引下,即使你有过人的谋略,你有一个人才济济的团队,也可能会在漫漫征途中迷失方向;即使侥幸达到目的地,你也会多走弯路,困难重重。仅有这两步永远也创不了业,成功创业还需要第三步,还需要其他条件的支撑。

  第三步关注的是什么呢?关注的是行动力,是组织的效率,以及效率的支撑。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成功创业的皇帝关注三个因素:人才、制度和文化支持。人才是创业成功的源动力。与成长阶段和盛世阶段不同,创业阶段尤其需要人才的支撑。成长阶段和盛世阶段,由于没有赤裸裸的、你死我活的敌我斗争,所以对待人才主要是"养起来",不要让人才成为皇朝统治的异己力量。而在创业阶段,处在激烈的敌我斗争之中,必须多方面吸收人才为己所用。所谓"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创业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不是通过漫长的考试来选拔。因为每一个创业者都知道,没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谈。

  



  第7节:人才:不是成本是资源(1)

  

  第三节 人才:不是成本是资源

  人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特别是在创业阶段,可以说哪一个创业集团拥有了人才,首先在力量上拥有了优势。那么什么是人才?人才为什么对于创业而言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作为创业之主又如何识别人才、使用人才来实现创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呢?创业阶段的人才政策有着什么样的特征?

  创业阶段,人才不仅指那些学富五车、博古通今的谋臣,也不仅是勇猛过人、力可拔山、于万马军中轻取敌将首级的大将,还指那些有一技之长,能够完成某项特殊任务的人。因此,人才的定义首先是与具体的条件、环境、任务、目标相联系的。千里马拉犁、负盐,不如黄牛;千金之剑,以之折薪不如笨斧;"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才亦奏神奇之效"。

  一、成就创业者的爱才之癖

  创业集团首先需要认识到仅依靠自己不能成就大事。要实现成功的创业,没有团队的力量和智慧是不可能的。楚汉相争中的项羽没有那种爱才的心,看不起陈平、韩信低微的出身,轻慢随意,使之先后投奔到刘邦集团。如果在成长阶段和盛世阶段,失去一个、两个人才可能不会对皇朝的稳定造成多大伤害,但是在竞争白热化的创业阶段,损失一个关键人物,就可能造成全局失败的后果。

  对人才的渴求,应该贯穿整个创业阶段。吸纳人才时礼贤下士,获得人才后以礼相待,对人才极大尊重。范增是项羽集团的第一谋臣,足智多谋,富有斗争经验。仅从鸿门宴上,范增建议杀死刘邦这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范增非等闲之辈。但是,项羽却过于自大,不听范增的正确意见。项羽的自高自大、独断专行和刚愎自用最终送了自己的命。项羽临死之前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认为"天亡我,非战之罪",说明这种刚愎自用的心态还没有改变。读来掩卷,不亦悲乎!

  同是陈平、韩信二人,到刘邦集团后所受的待遇截然不同。陈平投奔刘邦后,刘邦立即拜陈平为都尉,使参乘,典护军(相当于军级首长)。韩信投奔刘邦后,刘邦刚开始没有发现韩信的才能。但是刘邦的优点在于,一旦知道,立即"选择良辰吉日,斋戒,设立坛场,备好礼仪",拜韩信为大将。所以说,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不能看表面形式,而要看实质,看对待人才的理念。没有这种理念,即使身边猛将、谋臣如云,也不会起什么作用。刘邦的人才理念就数次帮助他成功的获得人才。刘邦刚开始创业时,比较轻视儒生的作用。在行军到郦食其的家乡陈留地界时,郦食其通过朋友的介绍来到刘邦的大营求见刘邦。刘邦其时坐在床边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见了郦食其也不起身示礼。郦食其也不下拜,而是径直问刘邦"足下是想帮助秦朝来镇压各路起义军呢,还是想率领起义军推翻秦朝?"刘邦一听大骂郦食其是"竖儒",说天下百姓都苦于秦朝的暴政,所以投奔义军想推翻秦朝,怎么会帮助秦朝呢?郦食其就严肃地对刘邦说,如果真想起义兵诛暴秦,就不应该对长者这样无礼。他觉得郦食其说的有道理。刘邦赶紧洗完脚,穿好衣服,请郦食其上座,表示歉意,并且诚恳地向他请教打击秦朝的计策。此后郦食其多次为刘邦集团出谋划策,立了大功。

  有了爱才的意识,就有了求得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可能性。但是,仅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有行动,有寻访人才、识别人才、使用人才的具体政策和行动。

  二、广开才路:创业路上没有局外人

  如前所述,创业阶段,天下处于乱世之中,群雄蜂起,一个又一个的创业集团都在寻找人才。但是,乱世之中,人才并不是都愿意出山的,人才也不是只可以到你这个创业集团中服务。这就需要创业者能够在复杂的局面中,发现人才,并通过自己的诚意和人格魅力获得人才的衷心拥戴。

  纵观中国古代的开国君主的创业历程,可以发现在创业阶段主要有如下几种访贤问圣、获得人才的途径:

  其一,就是"慕其名而拜访"。对于那些早已名声在外的超级人才而言,并不是随便哪个创业集团都乐意去的。由于他们早已名声在外,所以会有许多创业集团盯着他们。这时,就看哪个创业集团具有诚意,最有发展前途,并且愿意以最隆重的礼节去拜访、应请这些贤士了。

  一如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卧居隆中,对天下大势却如此的了解,说明他的本意并不是要一辈子"躬耕于南阳",而是在等待明主。刘备抓住了这个机会。宋太祖的宰相赵普,也是赵匡胤听说赵普的盛名后亲自登门拜访而得来的。当年赵匡胤奉后周世宗柴荣之命,征伐南唐,大军攻至滁州,由于地势险峻,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只能出奇兵制胜。听到赵普的盛名,赵匡胤立即除去戎装,微服拜访,请教破滁州之计,并让赵普成为了自己的首席智囊。

  有时候,即使数次拜访,并不一定能使人才出山为我所用。不过,能够获得一个谋略或思路,也可以事半功倍。朱元璋集团在打下徽州后,通过邓愈的介绍,认识了老儒朱升。老儒朱升只是告诉了朱元璋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但就是这九个字,成就了朱元璋集团的创业梦想。

  其二,颁布各种"求贤令"。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在大范围内招纳到各种人才;缺点是那些早已名声在外的高层次人才,一般不会受到这种"招贤令"的影响,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需要创业集团的最高领袖亲自去请,才能显出自己的身份。三国时代的曹操便是典型。曹操充分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他比较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了前代的人才举措,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原则,并付诸实践,广招天下贤才,终成谋臣如云、战将如林的局面,曹操集团的势力一直位列三国之首。曾先后三次下令求广贤才。建安十五年(210),他在《求贤令》中提出"唯才是举"的选拔人才原则,突破了当时选人唯凭家世门第的藩篱。建安十九年(214),他在《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进一步强调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庸可废乎!有司明思其意,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在建安二十三年(217),曹操又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列举出伊尹、傅说、管仲、萧何、曹参、韩信、陈平、吴起等人,说他们虽然"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但却"卒能成王业,声著千载。"为此,他下令:"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见笑之人,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三次求贤令,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曹操求贤若渴以成王业的迫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