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纳河上游,巴黎老城的东南角上,矗立着四个巨大的玻璃盒子,那就是“密特朗国家图书馆”
法国人有一样和中国人特别相似,就是喜欢以庞然大物的建筑来表现国家的形象,哪怕这些建筑完全违背功能也在所不惜,讲俗了,就是要“牛”。因此,保罗.安德鲁在故宫对面建造的那个丑陋的、莫名其妙的“国家大剧院”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出现,就完全合乎逻辑了。不过法国人和中国人还有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们这些庞然大物,都建在郊外,对于历史建筑、历史文化的保护非常小心翼翼。我们就不同了,要不怎么人家开玩笑说我们国家的英文名字起坏了呢?“China”就是“拆啦”!
巴黎分区是从核心的、位于塞纳河中央的“城市岛”(the Ile de la Cite)开始,顺时针从内往外旋开,分成20个区。法文管“区”叫arrondissement,一般导游书就叫你一个一个看,我自己是不按这个顺时针方法看的,因为感觉文脉不是这样走的,而是顺塞纳河走的。
从流经巴黎的塞纳河上游开始走,在上游开始,也就是巴黎的东南角,有一片庞大的政府建筑群,位置在12和13区,那里主要建筑包括国家图书馆、财政部大楼和一批政府办公楼,全部都是象征性大于功能性,因此不聚人气。走在那里,一方面觉得自己渺小无比,另外就是根本看不见什么人。
巴黎把现代建筑群都建造在旧城的郊外,是一个成功,因为完整的保护了老城,不像我们北京,拆得差不多了。比如在西南角也有这样一堆现代建筑,地点在15区和这个区更南的地方。那是国防部的建筑群,你买张最详细的巴黎地图,巨细无遗的标明了任何一个重要建筑,横街窄巷。但是这群建筑就只有几个号码,地图上看庞大得很,这是常人去不了的地方,我看过那群建筑,实在刻板冷漠,让法国军人自己去受那个罪吧!
在另外一个郊区,也就是最西角,就是大名鼎鼎的“拉德芳斯”区了,地点在16区和外延位置。也是如此,巴黎人根本不去,在那个新凯旋门前面巨大的台阶上,所见的都是穷苦的外国移民坐在那里聊天。
其实东北角也有这样一个区,相对北京位置,类似在东四环那个位置上。那里是现代建筑群中比较好的一个,中心建筑群包括科学博物馆、音乐中心,设计上稍微有些特点,也有趣味。住宅建筑比例小一点,因此有点人情味,是新区中比较宜人的一个。
先去国家图书馆吧。坐地下铁道向巴黎的东南角坐到头,再走一段路,就看见四座巨大的玻璃方盒子大楼,围着中间一个下陷的长方形院落,院落里面种了好多高大的树木,形成一个人工森林,一个极为人工的建筑群中间围合了一个长方形的自然区,这就是建成不久的法国国家图书馆。
从塞纳河对岸望去,一眼可以看到四个巨大的玻璃盒子,像四本打开的书。
这个庞然大物的全名叫“密特朗国家图书馆”,座落在巴黎塞纳河畔,也就是巴黎的最上游。它构成了塞纳河右岸的非常特殊一处风光,被密特朗称为法兰西最高的建筑艺术珍品。由于体积庞大无比,因此颇为壮观。从巴黎市中心远远地向东南方向望去,便会看到形状如同四本打开的书似的四座玻璃大厦,那就是这个图书馆的上半身。它的下半身则埋在地下,不过当你身临其境,反倒是看不到这下半身的,据说这一部分才是它的灵魂。
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外型具有很强的标志性。设计师说这四个巨大的玻璃塔楼象征四本打开的书,这四本打开的书目的是老远的和人们对话。人还没有到图书馆,老远就先看见这四个塔楼,就是设计师说的“四本书”了,名副其实的鲜明的地标。
我去的时候,是从图书馆后面进去的,然后再走到塞纳河边的。如果从正面进去,就是先到塞纳河边,徒步登上那52 阶木质台阶,来到被四个塔楼围合而成的广场。广场有八个足球场那么大,整个用木板铺地,尺度上相当震撼。但这个惊人的尺度有多大的功能意义,就叫人感到很迷茫了。这个高台上超级大的广场的四角,就是那四栋高大的玻璃大厦。
我去过几次,都是空荡荡的,完全不聚人气。因为所有的建筑物和空间,一旦尺度超大,就不聚人气。法国国家图书馆它没有围墙,没有大门,站在这里感到自己很渺小,因为所有的建筑体量和空间都超大。从木地板广场中央向下看,是一片长方形下陷院落中的绿色的森林,围绕这片绿色森林是二层阅览室,那里便是图书馆的下半身。需要乘露天电梯向下走才能抵达这片阅览区,这是阅览区的入口。
我去看这个图书馆,其实大部分地方都刻板的惊人,冷漠得不近人情,毫无可爱可言,就是巨大无比。真正精彩的地方就是那个面对内庭森林的阅览厅,从高台广场乘电梯下到阅览区,透过巨大的玻璃窗,可以看到整个长方形院落中内浓密的森林,那里栽有从诺曼底森林移来的成年松树、白桦、橡树等。这个阅读环境真是有点超现实感觉:在森林里面看书。森林是用玻璃隔开的,因此有点可望不可及的蜃景味道。阅览厅内很安静,你听不到树叶摇曳的声音。有点神奇的怪异感。
木地板广场中央是一片长方形下陷院落中的绿色森林,围绕这片绿色森林,便是木面广场下的二层阅览室。
塔楼象征四本打开的书,具有强烈的标志性,深入木地板广场下边的下半身的绿色森林则是在追求感觉上抽象和空灵,为了这个感觉,要压抑其他所有空间的趣味感和人情味,我觉得是不值得的。
这座图书馆由深得密特朗总统赏识的青年设计师多米尼克·佩劳(Dominique Perrault)负责设计。建筑设计和室内装饰、家具的配置均由同家公司承包,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了内外和谐。该馆的建筑设计有比较强的环保意识,从外到内基本看不见水泥、瓷砖、石灰、塑料、壁纸、油漆、涂料等人造材料。走遍整个图书馆,能看到的是四种材料:玻璃、金属、木板、红地毯。所有的墙壁或是铝合金或是玻璃,地面从室外到室内全是木质的,家具大都是木质的,玻璃及金属材料给人以强烈现代意识,木地板和森林联系。四座大厦外表是玻璃的,为了保护图书,避免阳光辐射,玻璃墙内又加了一层活动木板墙。因此,当阳光照射时,大厦就变成了本木色,背阳光时则亮丽透明。大厦的木质活动墙所用木材全部从加蓬进口,广场和室内木地板所用木材全部从巴西进口。玻璃幕墙建筑内还得加多一个木头的套子,你想这个建筑的造价有多高。自然,对法国人来说,共和国的荣耀高于一切,造价就在所不惜了。
馆内的家具和装饰都非常考究,做工精良,设计独特。好像各阅览室的落地灯灯柱的包皮是用价格昂贵的空中加油飞机使用的金属软管做成,与众不同,但是价格就甭问了。
玻璃墙后的木质活动门
图书馆的四栋玻璃大厦都是藏书库,大厦之间有玻璃回廊从底部相连,回廊内侧是宽敞明亮的阅览大厅,无论坐在哪间阅览室,都可以从玻璃回廊看到那片绿色森林,图书馆通过几十条累计8公里长的铁轨,在电脑的指令下,10分钟内就能将书库的图书送到读者手中。
这座庞大的建筑没有设计主要入口大门,也没有围墙,但内部却纵横交错,复杂非常。据说图书馆共有5600个门,有 17000把钥匙,有四名专职人员管理这些钥匙,创下了世界图书馆门和钥匙数量的最高记录。这样的复杂设计,平添了众多的管理上的麻烦,设置的维修、馆内的联络、各部门的协调、读者流通的管理等诸多问题,不是一般常规图书馆能够有的,法国人不怕麻烦,只要面子,从此可窥一斑。
法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是不外借的,只供阅读或复制。进入图书馆阅读要付费。门票分为2日卡(30法郎)、2周卡(200法郎)、一年卡(300法郎),但大学生、失业人员、享受社会救济的人员等享受半价;本馆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外馆的馆员、法国文献学院及法国国立图书情报学院的学生免费。当然,法文书占多数,我这样法文不好的人,在里面就只能看看建筑而已了。
几年前,中国总理朱熔基访问那座图书馆,说喜欢看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1905)的书,新华社的报导说图书馆内居然没有他的书。这个报导,如果给法国人看,就好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找不到胡适之的书那样奇怪,基本不可能的事情。我想原因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我们的年轻翻译可能不知道儒勒.凡尔纳的法文原名,因此人家听不出说的是谁,为了证实我的感觉,我在去那个图书馆的时候,查了一下他的书,结果是应有尽有,多种版本,不是翻译错误,难道是法国人不想让朱总理看?
2009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