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很多年前写《世界平面设计史》做资料搜集的时候,接触过设计无饰线体“赫维提卡”(Helvetica)的一段历史。当时看资料就很惊异,这个字体在设计史中简直是个奇迹:瑞士人创造的,在德国推广,在美国普及,居然现在成为世界最流行字体之一。我们从纽约、芝加哥地铁标准字体,到美国宇航局的字体;从航天飞机机体上,到汉莎航空公司的飞机上;从苹果公司的玛金托什电脑,到微软电脑(Microsoft)电脑;从美国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到德国汉沙航空公司(Lufthansa);从丰田汽车(Toyota),到宝马汽车(BMW);从摩托罗拉(Motorola),到AT&T都看得见这个字体的应用。“赫维提卡”在现代社会中无所不在,无处不见,一个字体能够如此普及,在平面设计史中极为罕见。“赫维提卡”广泛的被用作商业字体和标志,使用这个字体的企业,简单数数,还有3M、美国服装公司(American
Apparel)、吉普汽车(Jeep)、百货公司JCPenney、山崎摩托车(Kawasaki)、Orange公司、
Panasonic公司和 Verizon Wireless公司。苹果电脑在 Mac OS X,iPhone OS和
iPod上也用这个字体。“赫维提卡”广泛为美国政府使用,国税局( federal income tax
)的表格全部是“赫维提卡”体。美国太空总署( NASA )在航天飞机上也使用这个字体,.
美国电视分级体系(the United States television rating system)、纽约大都会公交系统( New
York City's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简称MTA)在所有的地铁标志上也都用“赫维提卡”。我们现在电脑上用的无饰线体Aril就“赫维提卡”的变体。芝加哥公交系统(The
Chicago Transit Authority)用“赫维提卡”做标志,英国航空公司(the British
Airway)也用这个字体,这个系统又被英国的国家卫生系统(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和英国航空管理局( the British Airports Authority)使用。丹麦铁路系统(Danish
railway company DSB)也使用“赫维提卡”体。加拿大的联邦政府(Canada's federal
government)用“赫维提卡”最标准字体,并且要求联邦部门、网页都用这个字体。一种字体被西方大国如此广泛的使用,是很少见的。
从1957年创造这个字体开始,直到现在,“赫维提卡”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无饰线体,使用的广泛的程度,难以想像。
我之所以现在又挑出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看了一个记录片,就叫做《赫维提卡体》(Helvetica),讲这个字体的创造和发展经历,以及影响力。这部电影是由加利.哈特斯维特(Gary Hustwit )导演制作的,纽约的Plexifilm出品,协作单位是瑞士的Swiss Dots,80分钟长。一个字体可以拍成一部长记录片,已经是匪夷所思的事,而这部电影之好看,涉及平面设计理论的深刻,也是难以想象的。我第一次看是一口气看完的,这个学期在学校的设计理论课中放给学生看,全班都聚精会神的看完全片。我在设计学院教书多年,这样水平的从小讲到大的设计片子却几乎没有见过,因此,如果有人问我有什么好的关于设计的电影,我肯定推荐这一部作品的。这部电影采访了很多重要的设计大师,比如艾里克.斯皮克曼(Erik Spiekermann,)、马修.卡特(Matthew Carter)、马西莫.维格涅利(Massimo Vignelli)、温.科洛维尔(Wim Crouwel)、赫尔曼.扎帕(Hermann Zapf)、尼维尔.布洛迪(Neville Brody)、斯提芬.萨格迈斯特(Stefan Sagmeister)、麦克.贝鲁特(Michael Bierut )、戴维.卡尔逊(David Carson)、波拉.谢尔(Paula Scher)等等,也是极为珍贵。维格涅利在60年代是设计界的主帅之一,科洛维尔则是我们学设计最尊重的大师,萨格迈斯特的设计让我很震撼,谢尔在后现代时期的平面设计是一个旗手一样的人物,现在都集中对一个字体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记录片,我想不是绝无仅有,也是几十年只有一部的珍贵吧!
这个议题可能对用汉字为主的设计师来说,不容易讲明白,是因为汉字字体设计和拼音文字的字体设计情况很不同的原因。汉字字体种类比较少,汉字是象形文字符号,单字多,一套完整的实用汉字大概在5000字上下,最基本的也需要4600多个字,因此设计一套新的汉字体不容易。前年我和徐冰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在参加一个国内新字体的设计组的工作,4600多个汉字新设计,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了。我就体会到一套新汉字字体设计的难度,虽然已经步入电脑时代,除了特殊要求外,但是我们平常所用的汉字体例还是几个而已,宋体、黑体是主要类别。而欧洲的字体,因为用的是字母,一套字也就需要设计几十个不同的字母和符号,所以字体繁多,很多设计师都设计过自己的字体,流通的字体类别也多。不过,如果细细看看,也不外两、三种大类型:以罗马体为主的饰线体,叫做serif,以我们叫做黑体的无饰线体,叫做san serif,我们的黑体就是受无饰线体影响才形成的,而西方用的无饰线体中,最流行、最普遍的就是“赫维提卡”体了。
“赫维提卡”(Helvetica)是1957年瑞士字体设计师马克斯.米丁格(Max Miedinger)、爱德华.霍夫曼(Eduard Hoffmann)合作设计出来的一种性格中立的无饰线字体(sans-serif typeface),也是现在最流行的无饰线字体之一。当时要求就是字体本身没有任何性格,而无性格、无饰线的方式,则又刚刚是国际建筑运动、国际现代设计运动的主要特征,因此“赫维提卡”也就是现代设计中在字体设计上最集中的反映,用这个字体配合密斯.凡德洛的建筑、包豪斯的家具简直是天衣无缝,这绝对不是偶然巧合,而应该说是设计思潮发展的那个时代的必然,而长于理性思维的瑞士人、德国人设计出来了。
这个字体的产生经历也很有趣:1957年,米丁格和霍夫曼为瑞士慕尼黑斯坦(Münchenstein)的铸字公司哈斯字体公司(the Haas'sche Schriftgiesserei,英语叫做Haas type foundry)设计无饰线字体,哈斯公司要求设计一种新的无饰线字体,可以在瑞士市场上用来和当时比较流行的无饰线体阿格兹登(Akzidenz-Grotesk)体竞争。这种新字体设计出来的时候叫做“新哈斯格罗特斯克体”(Die Neue Haas Grotesk),设计基础是在“谢尔特-格罗特斯克“(Schelter-Grotesk)字体上发展出来的,设计开发这种新字体的原旨是要设计一种中性的、非常清晰的、形式上没有自身特色的(no intrinsic,这个intrinsic是指“内在”,“本质”的意思,因此这种新字体的要求就是没有本身的特点),非常实用字体,要求是可以普遍使用,也可以独自使用而作为标识、标志。
德国的字体公司里诺(Linotype)注意到这个新设计出来的字体,林诺系统采用了“赫维提卡”,为了使之能够全面使用,进行了重新设计,里诺公司把具体的设计完善工作交给德国字体公司斯坦博(Stempel)公司,具体交由设计师阿瑟.里泽尔(Arthur Ritzel)负责,里泽尔已经在早两年成功的设计了“流行体”(Univers),他着手重新设计当时还是称为“新哈斯-格罗特斯克体”的“赫维提卡”,使之成为一个大系列的字体。他们非常精心的修整了字体弯曲、下垂和上挑的部分,高度重视字体围合形成的空间的感觉,完稿可以说是天衣无缝的和谐,字体虽然没有特点,但是这种和谐感、优雅感则非常突出,粗体、窄体、斜体都很好看,也非常容易读,“赫维提卡”就这样在斯坦博公司出现了。
1960年,新字体被斯坦博公司改名为“赫维提卡”体,这个字来源于拉丁语瑞士国名“Confoederatio Helvetica”,目的是使得这个字体具有更国际化的流行力量。据说原来是建议用“Helvetsia”这个瑞士国名的,但是爱德华.霍夫曼觉得不应该用瑞士国名,而采用了“瑞士的”这个名称,最后大家达成一致,这就是今天我们大家熟悉的“赫维提卡”的名字的来源。
为了在世界推广这种字体,斯坦博公司又斯拉夫字体系列(Cyrillic)的“赫维提卡”体,这是1970年代设计的。在1992年由维祖维克(Jovica Veljovic)再设计完善斯拉夫系统的“赫维提卡”体。而马修.卡特( Matthew Carter)则设计了赫维提卡的希腊文版本(the Helvetica Greek)。而我们现在用的细体“赫维提卡”(Helvetica Light)是斯坦博的设计家(Erich Schultz-Anker)和阿瑟.里泽( Arthur Ritzel)设计的。压缩体赫维提卡(Helvetica Compressed)也是马修.卡特设计的,压缩体采用了赫维提卡标题体( Helvetica Inserat)类似的设计特点,但是在Q字的尾部用弯曲线处理, r的下垂部分用弯头, £下线用弯曲形式,因而有所不同。赫维提卡家族包括了赫维提卡压缩体(Helvetica Compressed)、赫维提卡超压缩体(Helvetica Extra Compressed),赫维提卡超超压缩体(Helvetica Ultra Compressed )几种。赫维提卡教科书体(Helvetica Textbook),齐整1, 4, 6, 9, I, J, a, f, j, q, u, μ, 和¶和赫维提卡原来的版本有所区别。还有1978年设计的“赫维提卡园体”(Helvetica Rounded i),其他特点的“赫维提卡”体也都相继设计出来了。 “赫维提卡”体的OpenType 则是阿道比(Adobe)公司参与的电脑体,1983年设计出了“新赫维提卡”体(Neue Helvetica),对原来的“赫维提卡”体的字高度和宽度做了新的调整,使之更加均衡。也依然是斯坦博公司设计的。斯坦博主持这个设计的人叫做沃夫冈.辛姆普(Wolfgang Schimpf)和来因哈特.豪斯((Reinhard Haus; the manager of the project was René Kerfante. Erik Spiekermann),1983年推出,他们的这个新的“赫维提卡”体更加平衡,因此更加容易普及使用。2009年,斯坦博公司又推出过一个新的设计,字体更加稳重了。
“赫维提卡”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字体之一,除了英语、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斯拉夫文、希伯莱文、北印度文(Hindi)、日文、韩文、乌尔都文、高棉文、越南文之外,中文也有对应的字体。
这部记录片是2007年出版的,目的是纪念这个字体创造50周年。看了电影之后,实在想得很多,希望大家有可能都找来看看,特别要细细听那些设计师讲的体会和感受,等于上了一堂很好的设计理论课。
2010年3月16日,于洛杉矶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