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郑玄融合今古文的“通学”
郑玄之前,古文经学名家有郑兴、郑众父子及马融等,郑玄为马氏弟子。
第一,兼通五经;
第二,兼通古文经与今文经。
应劭《风俗通义》:“授先王之制,立当时之事,纲纪国体,原本要化,此通儒也。”
注《易》,强调“不易之伦”,以《礼》证《易》,改造象数《易》学;
注《尚书》,集大成确立《古文尚书》地位;
《毛诗笺》、《毛诗谱》始创“笺”体,以《礼》释《诗》,兼采三家尤其《韩诗》义理,首次提出大、小毛公之说及《诗大序》为子夏作、《小序》为子夏与毛公合作。
注《礼》,“通为三礼”,始有“三礼”之说,为其“通学”之冠。
注《春秋》,兼习三传,《六艺论》:“《左氏》善于礼,《公羊》善于谶,《谷梁》善于经。”以左氏为重点。
总论五经,针对许慎《五经异义》作《驳五经异义》,著《六艺论》总论六经。
虽然郑玄遍注群经,但仅存《毛诗笺》、“三礼注”,而自其始,五经体系基本确立。
(六)汉学的继续发展
王弼《易》注,言与意的思辨理性,以抽象思维和义理分析反象数、反谶纬,创立玄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周易正义》称其“遂能排击汉儒,自标新学”。
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专以左氏传注解《春秋》,确立左氏基本地位。
陆德明《经典释文》(583-589),时在陈朝末年,开启汉学统一先声。建构除《孟子》外的“十二经”经学历史,总结六朝以来经学成就,采用注本达179种之多。
唐太宗钦命颜师古审核《五经定本》、孔颖达主编《五经正义》,适应国子监教育体制需要,确立中国经学定型格局。
大约唐高宗以后,始立大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中经(诗、周礼、仪礼)、小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旁经(孝经、论语)之别。
唐玄宗御注《孝经》,汉学的最后辉煌。
三、经学的三大内容
1.训诂
字词训释,名物制度
2.诠释
揭示宗旨,发明条例,注入义理
3.考辨
作者、篇目、逸文 最复杂的是三礼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