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韩云波

.

10诸子03:儒家一


一、概述

 

儒家——信仰;道家——体验;法家——实践;墨家——信念

 

儒家三代:

第一代:孔子——君子人格,礼艺家邦

第二代:孟子——浩然之气,仁义之政

第三代:荀子——天人之分,学而成礼

 

一、三宗事迹

(一)孔子

1.少事贱役:

551928日,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孔子生年有两说,相差一年,此从《史记·孔子世家》。3岁,父叔梁纥卒。17岁,母颜征卒。19岁结婚。20岁,始为委吏,管理仓库。21岁,改作乘田,管理畜牧。此即《子罕》“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2.开办私学:

525年,27岁,此年前后...

Read more

10诸子03:儒家二


(三)孟子事迹

1.受业

372年,孟子约生于此年,在邹。一说生于前385年。

357年,孟子16岁,受业于孔鲤之子子思之门人。

2.漫游

329年,44岁,首次至齐。次年往宋。此后数年在宋。

325年,48岁,自宋返邹。次年到滕国,推行仁政。

320年,53岁,见梁惠王。

318年,55岁,见梁襄王、齐宣王。此后数年在齐。

312年,61岁,离开齐国。

3.归隐

304年,一说卒于此年。

290年,《孟子》编撰约在此时。

289年,孟子卒。

(四)孟荀之际

338,商鞅卒

337,申不害卒

315,慎到卒

280,庄子卒

...

Read more

10诸子03:儒家三


三、《论语》

(一)过程

孔子死后“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成书时即有此名。

汉代三种版本:〔1〕鲁论语——20;〔2〕齐论语——22,多问王、知道,文字较繁;〔3〕古文论语——汉景帝时鲁恭王刘余从孔子旧壁中发现,当时未传授。21篇,有两篇子张。

今本为综合本——汉成帝时,安昌侯张禹合鲁、齐为《张侯论》,熹平石经即此;汉末,郑玄以《张》为蓝本,合三家而作注,成为后世流传本;

列经——唐文宗(826-840)时列为经。朱熹编成四书。

(二)版本

《论语注疏》 魏·何晏 20卷 现存最古之本,侧重训诂,汉学系统代表作。

《论语集解》 宋·邢昺 20

《论语集注》 宋·朱...

Read more

10诸子03:儒家四


(六)结构

儒学的三个层面:天——超越性层面;礼——社会性层面;仁——道德性层面

孔子对天命持二重态度:天命可知但不可违,故敬天顺命。

723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后学看孔子,失去了孔子的自信,更多地表现出对天命的无可奈何:

1436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并且在“上智下愚”观念主导下,表现出自动区别于小人的优越感:

203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168 孔子曰:“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天命观直接导致了孔子在社会性层面上的主张。

社会层面最主要的...

Read more

10诸子03:儒家五


四、《孟子》

孔子之后,孟子为“亚圣”,曾子为“宗圣”(朱熹以为曾子独得孔子道统之传,著《大学》),颜渊“复圣”,子思“述圣”著《中庸》。

《孟子》汉志著录11篇,赵岐作《孟子章句》分为内书7篇,外书4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并舍外书。

主要版本:赵岐《孟子章句》(笺释文句,与古学稍异),宋孙奭《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本)、朱熹《孟子集注》(四书章句集注本)、焦循《孟子正义》(诸子集成本)

作者:三种说法:一、孟子自作(赵岐、朱熹、焦循、魏源);二、万章、公孙丑等弟子共述(韩愈、苏辙、晁公武、崔述);三、孟子为主、弟子为辅(司马迁、杨伯峻)。

孟子是儒学罪人,也是...

Read more

10诸子03:儒家六


五、《荀子》

(一)《荀子》其书

《汉志》:孙卿子三十三篇。

322篇,刘向编定为32篇,定名《荀子新书》。唐杨倞重新编排,仿《论语》编次,订为20卷,并作注,更名《荀子》。

韩愈《读荀子》:“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谭嗣同《仁学》二十九:“故常以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今本《荀子》32篇,可分八个部分:

1、论学:第一至八:劝学、修身、不苟、荣辱、非相、非十二子、仲尼、儒效

2、论政:第九至十六: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致士、议兵、强国

3、论天:第十七篇,天论

4、论礼:第十八至二十:正论、礼论...

Read more

10诸子03:儒家七


(三)《荀子》的实践论

1.为学

效法《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居首,故首列《劝学》。

《性恶》:“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学的方法:

第一,积伪: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正名》“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後成谓之伪”,《儒效》“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斲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

第二,正名:

《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儒家正名在于正政,荀子正名在于明分,《王制》:“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

Read more

MKT2踢馆赛评语


1.枫树旅行者 9.6

一个美丽而且神奇的童话。人性的奇迹在这里发生,这本是现实中常常有的事情,我们为之而感动。少年和女孩的故事虽然并没有像王子和公主那样,而只是人生中的一段插曲,然而,就是这插曲却改变了两个人的一生,也许这样的“曾经”会更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小说中的小鸟本是一个道具,但少年赋予了它神性与人性融合的功能,于是在透明的空气中有了一个理想,这理想焕发的光芒,化作枫叶般的美丽,让整个故事氤氲在美丽里。

2.加内特的项链 9.5

这是关于勇气的故事,内心的勇气。本来,这个题材人们已经写得很多很多,然而本文仍能自出新意。勇气需要激发,母亲用心血来传承、来激发。更重要...

Read more

2010诸子:经学一


一、经学通论与历史——以皮锡瑞为例

 

皮锡瑞(1850-1908),著《经学历史》、《经学通论》、《经学家法讲义》。

《经学通论》“自序”拟定六条“大旨”:

一当知经为孔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经;

二当知汉初去古未远,以为孔子作经,说必有据;

三当知后汉古文说出,乃尊周公以抑孔子;

四当知晋宋以下,专信古文《尚书》、毛《诗》、《周官》、《左传》,而大义微言不彰;

五当知宋元经学虽衰,而不信古文诸书,亦有特见;

六当知国朝经学复盛,乾嘉以后,治今文者尤能窥见圣经微旨。

 

《经学历史》分为十个时代:

一、经学开辟时代: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

...

Read more

2010诸子:经学二


二、儒家经典的确立

 

(一)先秦:六经

《管子·戒》:“泽其四经。”诗书礼乐

《荀子·劝学》:“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从先秦旧典到儒家的学术标志。《庄子·天运》: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化生);虫,雄鸣於上风,雌应於下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