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荀子》的实践论
1.为学
效法《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居首,故首列《劝学》。
《性恶》:“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学的方法:
第一,积伪: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正名》“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後成谓之伪”,《儒效》“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斲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
第二,正名:
《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儒家正名在于正政,荀子正名在于明分,《王制》:“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
名起于王者,《正名》“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名总揽万物,“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散名之加於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
第三,解蔽:
《正名》:“见侮不辱”,“圣人不爱己”,“杀盗非杀人也”,此惑於用名以乱名者也。验之所为有名,而观其孰行,则能禁之矣。“山渊平”,“情欲寡”,“刍豢不加甘,大钟不加乐”,此惑於用实,以乱名者也。验之所缘以同异,而观其孰调,则能禁之矣。“非而谒楹”,“有牛马非马也,”此惑於用名以乱实者也。验之名约,以其所受,悖其所辞,则能禁之矣。
《解蔽》:“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贤。申子蔽於埶而不知知。惠子蔽於辞而不知实。庄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方法:虚壹而静。
第四,儒效:
《儒效》:“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
瞀儒——子思、孟子。有改于孔子之道。精神。
贱儒——子张、子夏、子游。《非十二子》:“弟陀其冠,衶禫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正其衣冠,齐其颜色,嗛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贱儒也。”行为。
大儒——仲尼、子弓。
2.礼法
两层递进:
第一,礼义:
《王制》:“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
三种境界:“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
途径:明分使群,尊君养民。《富国》:“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
第二,礼法:
《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王霸》:“君臣上下,贵贱长幼,至於庶人,莫不以是为隆正;然後皆内自省,以谨於分。是百王之所同也,而礼法之枢要也。然後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止矣。出若入若,天下莫不均平,莫不治辨。是百王之所同,而礼法之大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