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就是李扬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前所长 李扬先生,现在已经是社科院的副院长了。我原以为,做了副院长,每天忙于行政工作,也就没有时间顾及非常时时的政策了。现在看不是,毕竟是大学问家,底子厚,一开口就显得与众不同。

 

在李扬看来,历史沿革显示,在稳健名目下的货币政策,既有紧缩的时候,也有扩张性的时候,所以没有必要对稳健的货币政策进行过多的学术层面的探讨。他说他个人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更多层面上是表达了中国政府和货币当局坚定的立场,希望经济能够保持平稳运行的意愿。

 

的确,稳健货币政策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被第一次使用的,当时的政策内涵是“宽松”,按我的理解,这时的“宽松”主要是为了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是被动的,要看财政政策积极到什么程度,货币政策相应跟随。这也恰恰体现的“稳健”的内涵。

 

事实也确实如此。当时发行特别国债,收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而与之配套的贷款都是跟在财政投资的背后。所谓“配套”贷款,顾名思义就是“配合”财政投资的含义,本身就有被动之意。意思是,有项目、有政策投资、才有配套贷款;有项目、没财政投资、就没有配套贷款。

 

1998年往后看,每年“配套贷款”都是这样跟在财政政策后面,而当财政投资逐渐退出之后,“配套贷款”当然也就自然而然地随之退出了。

 

我记得,去年下半年,当刺激政策退出呼声甚嚣尘上之时,我们就评论过,强调了两大理由。第一,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和发达国家的财政刺激政策不一样,中国是政府投资,投资下去了就不是一两年的时间可以完成的,所以退出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说退就退;但发达国家不一样,它们是花钱刺激消费,说停就停,不花钱了,立即就退出了。

 

第二,积极财政政策不能立即退出,货币的适度宽松也就无法立即退出,更不可能立即转型“紧缩”。其实,过去一年的所谓“紧缩”,不过是“纠正过度宽松”而已。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货币政策报告当中,一定会找到“银行系统流动性充裕”的说法。现在,货币政策转向“稳健”,也不过是从“主动性”货币政策,转向“被动性”货币政策而已。所以,投资者切忌过激的理解。

 

上次稳健的货币政策一直持续了将近10年,到了2003年,“外需”开始大幅增加,发达国家的消费进入鼎盛时期,国内在这一市况的刺激之下,进入了所谓“经济主动性增长――实际还是被动增长”时期,这是货币开始逐渐收紧,加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票开始出现并逐级放大发行规模等等,直至2007年,开始信贷管制。注意:这期间货币政策的提法一直没变,一直就被称作“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就是李扬为什么不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做出“是松是紧”评判的根本原因,这上次稳健货币政策执行的一段时间里,李扬的一个身份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所以,他的判断入情入理。注意:李扬更愿意用“因时而动”这四个字来概述“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这与我的看法基本吻合。我认为,稳健货币政策指的是:该松则松,该紧则紧;不刹车,不加油;不僵化,不教条。

 

该松则松,该紧则紧:这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不刹车,不加油:是说货币政策的被动性,就好像挂在“积极财政政策”这部车头后面的一个“拖车”,它的速度取决于车头的速度。

不僵化,不教条:是说要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因时而变,因事而变。

 

对此次货币政策的转向的解读,我看到最具水准的就是李扬先生的解读。这才是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水准。希望大家好好读一读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中还包括了李扬对于价格上涨的理解。明显的,李扬不愿意把物价上涨简单地理解为通胀。他认为,目前通胀问题是由国际、国内、货币政策、实体经济、总供求、市场结构等诸多因素和力量博弈的结果,是商品“类金融化”的必然结果。绝不单纯是供求问题,也不单纯是货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