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诸子03:儒家三


三、《论语》

(一)过程

孔子死后“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成书时即有此名。

汉代三种版本:〔1〕鲁论语——20;〔2〕齐论语——22,多问王、知道,文字较繁;〔3〕古文论语——汉景帝时鲁恭王刘余从孔子旧壁中发现,当时未传授。21篇,有两篇子张。

今本为综合本——汉成帝时,安昌侯张禹合鲁、齐为《张侯论》,熹平石经即此;汉末,郑玄以《张》为蓝本,合三家而作注,成为后世流传本;

列经——唐文宗(826-840)时列为经。朱熹编成四书。

(二)版本

《论语注疏》 魏·何晏 20卷 现存最古之本,侧重训诂,汉学系统代表作。

《论语集解》 宋·邢昺 20

《论语集注》 宋·朱熹 10卷 宋学代表作

《论语正义》 清·刘宝楠 24卷 集大成代表作

《论语译注》 杨伯峻 通俗易读

(三)结构

目录结构——20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各10篇。

1〕前10——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前9记孔子言,10乡党记孔子行,第一次编辑。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较纯粹。

可以追索前9篇有无大致体系。

2〕后10——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8记言,19子张记弟子言,20尧曰历代认为可疑(被认为是后人读《论语》时的附记),《经典释文》记郑玄注“鲁论无此章”,前9第二次编辑。较驳杂。

可靠程度——前10皆可靠,后10篇中宪问、子张较可靠,先进、子路次之,颜渊、卫灵公又次之,微子再次之;季氏、阳货较驳杂;尧曰可疑。

(四)概念

高频度观念:第一遍阅读时感知到的高频度出现的观念。除去虚词,选择专有概念,同时结合其重要程度,根据杨伯峻《论语词典》得到如下概念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事功:言126,礼74,学64,事56,乐46,食41

第二类为道德:仁109,德38,善36,贤25,义24

第三类为超越:道60,天49,命21

可以见出其中的规律。如果更精密一些,还应分上、下两个部分分别统计,并单音词和复合词分别统计,不同用法分别统计(如天、道即有多种意义)。

(五)体系

全书20篇,前十多言伦理,后十多言行为。

根据全书的概念,孔子谈本体较虚,且多回避之词。孔子着重的是认识论和实践论,而以实践居先,认识居后。实践论为事功、为人生,认识论为道德,为教学。

1.人生论:

天人关系: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人生规划: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个人修养:110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立人途径:88 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三达德: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教学论:

为学原则: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为教目的: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教学科目:113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政治学科: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经典学科: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

后十篇中对于上述问题时有异说,盖由出于多门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