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孟子》
孔子之后,孟子为“亚圣”,曾子为“宗圣”(朱熹以为曾子独得孔子道统之传,著《大学》),颜渊“复圣”,子思“述圣”著《中庸》。
《孟子》汉志著录11篇,赵岐作《孟子章句》分为内书7篇,外书4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并舍外书。
主要版本:赵岐《孟子章句》(笺释文句,与古学稍异),宋孙奭《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本)、朱熹《孟子集注》(四书章句集注本)、焦循《孟子正义》(诸子集成本)
作者:三种说法:一、孟子自作(赵岐、朱熹、焦循、魏源);二、万章、公孙丑等弟子共述(韩愈、苏辙、晁公武、崔述);三、孟子为主、弟子为辅(司马迁、杨伯峻)。
孟子是儒学罪人,也是儒学功臣,从修养角度是对儒学的久远存在贡献了新的理论活力的第一人。
(一)性善
以性善论为道德根源。
告子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二)四端
在个体上,自然推导出修养实践。提出“尽心”命题。孔子的具体层面在于六艺,礼即六艺之一,而孟子在于德。
公孙丑下: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仁、义、礼、智
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
告子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推论――
(1)人格论:大丈夫人格
(2)正气论:浩然之气
(三)俟命
在个体与社会关系上,由“知天命”到行法俟命。
尽心上:尽其心也,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尽心下: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四)仁政
在社会上,由“礼治”到“仁政”。仁政不是社会学、政治学概念,而是伦理学概念。
仁政的原则:第一,定位:在位者当有仁。第二,变位:失职者变位。第三,异位:义务对等。
孟子意义二点:
批判性,包含民主性。对外,从外部保持修复机制。
内省性,包含修养性。对内,从内部升华修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