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姓什么?[图]


  洪烛观点:中国的新诗姓“新”,中国新诗的精神是尝试。

  在这里,我提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中国诗歌姓什么?个人答案,中国诗歌姓“新”。当我们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我个人觉得中国的诗歌一直在变。

  第二:中国新诗的精神是什么?我个人的答案,正如胡适的第一部诗集,叫尝试。一种勇于尝试的精神。

       

                中国新诗在诗乡海宁寻找“明灯”[海宁日报2009年10月24日 ]

题记:

  中国新诗的精神是什么?

  诗乡海宁为我们提供了什么?

  我们今天离徐志摩的诗到底有多远?

  在这么热闹的情况下,为什么诗歌离群众越来越远?

  新诗的发展如何回归本身语言和文字的美学传统?

  中国的新诗已经走过了90多年。新诗的历程既有险滩,也有激流。每一次诗歌大讨论,每一次诗歌运动,都在推动中国新诗乃至中国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10月19日至21日,第二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节在海宁举行。三天时间里,与会诗人们走进校园,与同学们交流,零距离感受青春的激情。

  还举行了颁奖晚会,又有五位诗人荣获第二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有诗人感言,如果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比作影视华表奖,那么徐志摩诗歌奖就是金鸡百花奖。在2005年9月颁发了第一届徐志摩诗歌奖之后,当年获奖的五位诗人,在随后的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选中,入围3人,最终2人获奖,可以说,徐志摩诗歌奖的艺术水准得到了业界的公认。

  在中国新诗处于低谷的阶段,又是在海宁这个诗意盎然的城市,诗人们济济一堂,依然满怀热情,怀抱希望,畅谈中国新诗艺术与发展前景,寻找中国新诗发展的“明灯”。学术研讨会形成了共同的观点:中国新诗在前行的过程中,不仅要横向学习西方诗歌的优点,更应该传承、发扬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和中华民族语文的内在韵律,从李白、杜甫,从徐志摩、穆旦,从一代代的诗人身上,继承和发扬流传千年的中国诗歌精神。

  徐志摩在国内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建一个高楼大厦会有倒塌的那一天,但是文化有着强大的传承力。”与会诗人祁人说,“乡村与古典的精神要铸造到钢筋混凝土当中,而不是像脐带一样断掉。”毫无疑问,今天的海宁,文化与城市有了良好的结合,做大包括徐志摩在内的海宁文化形象,已经成为共识。

  

 

吉狄马加  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青海省副省长,被称为“诗人省长”,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的代表性诗人,也是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诗人之一。

  观点:新诗发展必须向传统诗歌寻求一种传承,同时诗人在创作中需要普世情怀。

  中国新诗已经有90多年的历史。在这过程中,中国新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这传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来自悠久的古典诗歌,古老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来自横向的移植。

  在诗歌进行国际化交流时,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可翻译的。这种不可翻译说明语言本身有一种最独特、最精微的东西,这恐怕也是整个民族在文字语言,特别是在诗歌语言上形成的美学特征。

  中国新诗90多年,尽管在诗歌的内容、形式的嫁接上,有众多诗人进行了探索,但是在国际化背景下,我们发现真正的诗歌还是民族语言内在形成的东西,是民族的传统。

  新诗的发展如何回归本身语言和文字的美学传统?这美学传统是在诗经里有过,在汉赋里有过,在唐诗宋词,在元曲里有过的。这在我们现代诗歌的延续过程中是个考验。

  新诗的现在和古典诗歌怎么在美学上进行很好的对接,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说,当阅读时,可以看到在这种文字语言以及美学传统上,特殊的音乐性等,能够与古典诗歌一脉相承。

  而另外一点,我觉得重要的是,在我们和世界交流中,诗人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怎样更准确地个性地表达一个时代。诗人在关注人类命运以及走向时,怎样从人类的精神出发,去关注人类经历的每一步历史进程?

  今天很多诗人在反映时代时,缺少关注自身命运,关注人类命

  运。所以我想我们必须有一种普世价值。诗人面对自身灵魂,关注这个世界,在道德上必须是坚守的姿态。

  现在很多诗人在语言、文字上的探索,为新诗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我依然觉得我们在思想的高度上,在诗人应有的哲学高度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在与世界级诗人比较时,我们依然有优势,我们经历伟大变革的时代,必然会对我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而这种冲击,是我们这一代中国诗人可以见证的,我想通过大家的努力,在充满智慧的中国诗人中终究会出现一些影响这个时代,影响未来历史的诗人。

  

  

  李小雨   当代女诗人,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 、《诗刊》常务副主编。

  观点:诗歌应有一种传承,传承一种对美、对爱和自由的追求。

  徐志摩之所以被这么多人记住,流传了半个多世纪,我想主要是因为他用极具个人化的语言、个人化的内心和诗,表达了全人类共同的愿望和感情。他成功地把个人的感情最大限度地和全人类结合在一起。

  现代的诗歌非常多元化,而且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高科技媒体的断裂,以及“五四”以后的断裂已经形成了两个断裂。那么多的诗歌论坛,以及企业家诗人、打工诗人的涌现,各种流派的诗人,政治长诗、抒情长诗等,在这么热闹的情况下,为什么诗歌离群众越来越远呢?

  我在想,我们今天离徐志摩的诗到底有多远?我觉得现在缺乏最有深度、最有哲学难度的诗歌。对于诗歌来说,应该有一种传承的精神。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一种诗歌精神。

  

  

  晓雪 诗人,诗评家,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观点:诗歌应是高尚的语言,写诗必须是全身心投入。

  大家对徐志摩非常熟悉,都知道他是著名的诗人,但对他的诗论,研究和重视不够。实际上,我们把他零星的诗歌理论集中起来,会发现他在诗歌理论上也是颇有见地的。

  说到底什么诗,谁都想来答复,谁都不曾有满意的答复。对诗,他认为诗与美和恋爱一样是不能定义,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来定义的。所以他认为,宇宙间的恋爱、美和诗都是自己的体验。

  他谦虚地认为,自己不是诗人。他强调是诗应有高尚的语言,我们得到一种诗的灵感,先要融化在心里,觉得要迸出胸腔才将其写出,这才算一首真的诗。

  他指出,写诗光靠灵感不行的,还要有艺术的自觉心。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用我们的耳,去倾听,用我们的心,去思想。另外,他强调必须有充分的自由。而在强调自由的同时,他又强调使命和真理。这正是徐志摩的文学态度,许多话现在读来依然非常深刻。

  

  

  洪烛  诗人,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

  观点:中国的新诗姓“新”,中国新诗的精神是尝试。

  在这里,我提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中国诗歌姓什么?个人答案,中国诗歌姓“新”。当我们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我个人觉得中国的诗歌一直在变。

  第二:中国新诗的精神是什么?我个人的答案,正如胡适的第一部诗集,叫尝试。一种勇于尝试的精神。

  如何处理好诗歌的先锋性与经典化之间的矛盾,如何使之更好地相互促进,是目前新诗面临的难题。我呼唤“新新诗”,并不是一味先锋,一味地结构,一味地摧毁传统,相反,它需要反对的是“伪先锋”。我呼唤的是熔先锋与传统于一炉的集大成者。

  中国新诗至今还处在发育期,它从两大传统里汲取的营养还远远不够,扬弃得太多,继承得太少。或者过于偏食,导致它体魄不够强健,它还远远没有把“双亲”的优点完善地结合起来,而这些正是未来的新诗需要高度重视并改进的。

  

  

  王久辛   诗人,《中国武警》杂志主编。

  观点:从徐志摩诗歌中得到启示:诗人应有国际化的视野。诗歌应是与个人理念相统一的作品。

  徐志摩只活了34岁,除去他懵懂的少年时期,真正有创造力的只有20多年。在他短暂的20多年,他完成了人生该完成的历史使命,经历了较之常人更丰富的人生体验。无论是他与一些名人的交流,还是他与几位女性的婚姻和情感生活。

  徐志摩的人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一方面他的诗歌的情趣与他的志趣是完全吻合的,也就是说表达与诗歌理念是统一的。他的《再别康桥》就是愁绪中的浪漫,以及浪漫中的期待。既是那么轻盈又是那么凝重。既是那么随意又是押韵的工整。这种正是此时此地作此诗。

  他诗歌创作中自觉的修辞意识和对音乐感的不懈追求,在《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等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有时候是一个字,甚至一个词的重视,含了汉语独有的简约与儒雅。在我看来,他的诗之所以能流传,主要是他的诗含有一种雅致的情调,这种雅致的表达全赖修辞,给汉语精确、微妙的着色。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章景曙   海宁市文联名人研究中心主任、海宁市徐志摩研究会会长。

  观点:从王国维、徐志摩、穆旦的诗歌里学习诗歌追求美、自由和爱的精神,同时诗歌必须是真诚的。

  到了诗乡海宁,我想诗乡能提供点什么?一个是王国维的诗歌理论,他的《人间词话》的前面十小节,不管是对新诗还是古典诗歌都有指导意义。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主要是因为他的幸福和痛苦全部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中,如果离开了这一点,充其量也不过是玩文字游戏。

  其二,有人说徐志摩是李白,穆旦是杜甫。他们是中国新诗发展的标志性人物,他们的文本也是中国新诗的范本。从中可以汲取营养,但重要的还不是诗歌的形式,从徐志摩身上,我们看到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特别是当今社会,徐志摩的意义越来越明显,他主张和谐,主张爱,主张和平,他有充分高度的人道关怀,这些正是值得学习的。而在穆旦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的诗歌非常敏感、非常丰富、非常尖锐、非常真诚,非常的新颖、非常的深刻,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吉狄马加
  张同吾(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
  晓雪
  李小雨
  洪烛
 

 

 

 

徐志摩诗歌节提升海宁影响力

——访“诗人省长”、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吉狄马加

  ■记者  沈婷婷  陈杰

  

  本报讯  第二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节吸引了来自全国众多著名诗人以及诗评家,也有致力于推动中国诗歌发展的“熟面孔”,青海省副省长、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吉狄马加就是其中一位。

  这是吉狄马加第二次出席徐志摩诗歌节,虽时隔4年,但第一届徐志摩诗歌节还是让他记忆犹新。吉狄马加说:“徐志摩诗歌节不但促进了海宁的文化建设,也提升了海宁对外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海宁、走进海宁。”

  在吉狄马加眼里,徐志摩诗歌节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海宁。他评价徐志摩诗歌节是我国三大重要的诗歌节之一,另外两个诗歌节分别为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和中国诗歌节。“上届获得徐志摩诗歌奖的诗人,有很多不久后就获得鲁迅文学奖。”吉狄马加认为,徐志摩诗歌节搭建了一个奖掖、扶持年轻诗人的平台,有利于推动中国当代诗歌建设,促进中国诗歌的繁荣。 

  在诗歌节上,话题也绕不开洪烛、金铃子、阎志、刘福君、陈人杰五位获奖的青年诗人。吉狄马加说,“这几位诗人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同,创作的诗歌风格也不一样,但他们有一个共性,他们的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都有一股真实的力量。可喜的是,在新诗语言上的创新和突破,以及对美学的探索。”这些青年诗人已写诗多年,他们拥有了不少“粉丝”,吉狄马加希望这些对生活充满热爱的诗能给更多的读者送去心灵的甘泉,给人带来美好的憧憬。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历史上诗人辈出,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制高点,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诗歌都将生生不息。诗歌往往能够见证时代的发展,见证经济文化的发展。比如去年汶川大地震时,很多诗人写了不少感人肺腑的作品,他们用诗歌向人们传递感情。

  他认为,诗歌是人类心灵的感知,我们必须尊重诗人的主题创作。目前,中国诗坛非常繁荣,诗人的思想也非常活跃,作品很多,流派很多,提出不同艺术主张也很多,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要把诗歌的审美和人民创造新历史相结合,心灵的抒发和时代的变迁相联系,从而发挥诗歌的最大作用。”吉狄马加说,诗人的创作要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中去,真正关注关心人民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