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大师的最高境界是“甘愿寂寞”
感悟华人物理学家高锟获得诺贝尔奖的秘诀
陈绪国
高锟这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上海娄子香港佬,以绝顶聪明的智慧,发明了光纤通信系统,靠比头发丝还细小的光导纤维连通了地球村,全球互联网、通信网络、有线电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发生了跨世纪的革命。相信全世界65亿人民都会由衷地感谢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在这悲喜交集的时刻,最能考验每一个中国人的。也许,有的人如狡猾般的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也许,有的人如书生孔乙已,总爱说“我以前比你阔多了”、“回香豆的回字有四种写法”,只会用精神胜利法来吓唬人;也许,有的人死活不服气,认为对大陆同胞太不公平,甚至于梦想到国际仲裁法庭上刀枪相见。总之,死不服气的,怨天尤人的,怀才不遇的,愤愤不平的,多了去了。
笔者向来是个爱国主义者,也总觉得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也在为大陆学者发高烧。刻骨铭心的时刻,又自觉地向自己头上猛然泼了一瓢冷水,头痛医头。
说高锟牛,不在于他名声大振实至名归,而在于他的器质、修养。高锟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不仅是属于英国的,他是属于全世界的。全世界只有一个高锟,而高锟拥有了全世界。
高锟为世界人民闹通信革命,成功之路是如何走过来?他有什么秘诀?这些秘诀中包涵了什么物理公式与化学元素?
尽管近日的新闻资料不是那么完整,笔者仍然以先见之明,从蛛丝马迹中找出了其中的一个极大的秘密:高锟获得巨大成功的最大秘诀竟然是那么简单,竟然只有四个字:甘愿寂寞。
1966年,高锟教授发表了利用极高纯度的玻璃作为媒介,传送光波,作为通信之用的基础理论。在当时那种环境里,估计全世界没有人相信这种“玄之又玄”的理论,尤其是老牌科学家的圈子里。缘由很简单,世上没有无杂质的玻璃。有人会估计“高锟光纤”人类一万年也不会成功。而性格倔强的高锟,心里那由信念燃烧起来的激情,似乎在心中有一根燃烧着的铀棒,可以发出亿万千瓦电力,而且,这一燃烧,历经了好几十年。
高锟在那孤独无聊的岁月里,如沙漠中的一条蠕虫,茕茕孑立。为了游说那种连鬼魂也不相信的“高锟理论”,他远赴日本、德国,甚至连美国鼎鼎大名的贝尔实验室。终于,在1981年,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第一个光纤系统面世。从此,比人的头发丝还要纤细的光纤,取代了体积庞大的千百万条铜线,成为传送容量接近无限信息传输管道,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通信模式。
15年来,一个人做同一件事情,多么的单调、乏味、寂寞?
从高锟的论文发表到获得诺贝尔奖金,整整寂寞了43年!
高锟的甘愿寂寞,是久经考验的。甚至于在爱情生活中,也自觉地加入了甘愿寂寞的元素。
高锟的太太黄美芳,为了考验他的寂寞能力,刚刚开始谈恋爱时,提出一个特殊要求:让他半年之内不要去找她。其实,她是让高锟一门心思地搞科研,少浪费点黄金时间。对于这种苛刻的要求,高锟居然做到了。
人称“光纤之父”的高锟,没有专利权。专利权是属于雇佣他的英国公司的。他曾表示:“我没有后悔,也没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钱为重,我告诉你,今天一定不会有光纤技术成果。”这种胸襟,大有共产党员“一定要解放人类”的英雄主义气概。他坦言“现在光纤成本越来越低”,他的心愿是“我最希望未来的网络用户能够免费上网”,他的全心全意为全世界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尺。
一个国际级大师,视钱财如粪土,在钱财面前甘愿寂寞,真可谓德艺双馨,绝无仅有。完全可以断定,是甘愿寂寞造就了国际级大师,同时,也是国际级大师完美了甘愿寂寞。
中国有些成语,如功亏一篑,行百里者半九十,指的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失败者,有外因,有内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众所周知,西方世界是一个尔虞我诈、弱肉强食、金钱至上的花花世界,能够处污泥而不染,真是难于登青天。可是,高锟的高明在于,一不争金钱,二不争专利,三不争高官厚禄。
以人为鉴,可以知荣辱。“甘愿寂寞”这四个大字,千金难买!
目睹中国大陆60年科技之怪现状,一言难尽。
在这里,我们可以作种种假设,换个角度来说法。
假设的前提,如果高锟是大陆一个科学家,在长达43年的寂寞岁月里,会遭到什么来自内部与自己的压制呢?
一说论文。如果高锟的论文要想在大陆期刊发表,首先要交一笔版面费、审稿费、进贡费,否则,这事黄了。但是,交了那些费用,仍然不一定能够发表。那些编审者,一定会将此作为“神话故事”而砍掉。如果是高锟的另类,也耐受不了这种寂寞、打击,这事肯定也黄了。
二说科研。如果高锟任职在大陆任何一间研究机构,20多年来,让他做同一个课题,并且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课题,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甚至于不出三年,将会被下逐客令,赶出科研院所。其结果,不外乎下岗、停职、停薪、解聘。即使让他做下去,对不起,因为没有成果,不评职称,不晋级,不享受应有的工资福利待遇。如果是高锟的另类,也耐受不了这种寂寞、打击,这事也肯定黄了。
大陆的科研院所,100个单位中,没有几个愿意做基础研究的;即使做基础研究的,100个之中,没有几个愿意做长线研究的。而关于给科研院所拨款的政府官员,随时随地可以中止拨款,叫你哭笑不得。如果是高锟的另类,连政府和科研院所也都耐受不了这种寂寞、打击,这事也肯定黄了。
三说待遇。30多年来,一些诬毛派说什么文革时期,某某邦把知识分子不把人看待,将知识分子当作臭老九,甚至说那是中国科技最黑暗的时期。但他们的言论中,有一点是对的,即那个时候,知识分子的待遇确实是较低的。可是,当我们翻开历史一看,原来,中国在最困难时期,却是出尖端科学成果最显赫的时期。钱学森等人研制成功的两弹一星,陈景润研究成功的哥德巴赫猜想1+2,袁隆平研究成功的杂交水稻等等震惊中外的科技成果等等,一一证实了一个道理,即真正的科技人才,决不是把金钱放在第一位的,他们是甘愿寂寞的科技一族。没有高薪、高额奖金、高额股份、高额期权、高职位,一样也干得很欢,没有大额票子、房子、车子由他选择,一样也干得好。
更加奇怪的是,30年后,即在改革开放时期,一些科研机构和人员,几乎是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尽管国家付出的科研经费有增无减,而出的大成果少得简直可怜。
假设,高锟这种甘愿寂寞的人,在30年前是可以得到长足发展的。如陈景润们能够在条件很差的条件下,攀登了世界数学巅峰,50年来至今无人能及;钱学森们谢绝了美国政府高薪的诱惑,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参加尖端科学研究。高锟与陈景润、钱学森们的科研观是一脉相承的。
假设,高锟这种甘愿寂寞的人,在大陆30年后是很难得到长足发展的。
改革开放以来,科研的价值观转向了。大陆科研院所的官本位、职本位等级森严,一个新人要想健康成长,是非常困难的。发表论文吧,还要经过长官审查通过;即使通过,往往是将著作权人的名字前面累赘地加上不相关的官员的名字;下达一个课题,往往新人顶多是做助手的份;往往虚假成果鉴定多得很,颠三倒四,混淆是非,抄袭剽窃,防不胜防。更有甚者,许多科研机构的铜臭味特别浓厚,一切向钱看,一切以短促突击、贩卖赝品、快快捞钱为中心。一些投机取巧的人往往飞黄腾达,名利双收;一些老老实实的人往往屡受排挤,一无所获。
近30多年来,一些单位盛行“搞科技不如贩科技,贩科技不如偷科技”,真正认认真真搞科技的人寥寥无几。大陆有多如牛毛的法律,但对于某些科技精英而言,他们是不受法律约束的。如果他们出了成果,有的人就对你不起了,虽然专利是公家的,他就要求得什么,单位非得给什么,高薪、高额奖金、高额股份、高额期权、高职位,一样也不能少,票子、房子、车子样样由他选择。否则,以辞职、跳槽、另起炉灶相要挟。有的精英在本国有公司的股份高达30%,有的甚至在上市公司的股份高达70%。有的甚至将信托经理的国有公司,通过偷梁换柱的方式变成了自己私有的公司。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假设高锟如中国大陆那些无良精英那样的鲸吞豪夺,那么,他的财产早已超过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了。可事实上,高锟是甘愿寂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不为高薪、高额奖金、高额股份、高额期权、高职位和票子、房子、车子所动的人。更不可能将公司的专利当作私有财产。在英国,走私尖端科学技术的专利是要蹲大牢的,而在中国则根本不存在这回事似的。
既然铜臭污染了大陆科研的空气,那么,迷漫的空气也可以无孔不入地钻进军队的科研单位。尤其最令人担心的是,军队科技单位居然也有作假的。如果使用虚假的“新科技装备”用到战场上,许多将士是要流血牺牲的,要打败仗的,这不是能够开国际玩笑的。笔者据一位资深军事专家说,军队有的成果鉴定也是假的。太恐怖了。
有人说,文革时期造成我国科技人才青黄不接。那么,我要告诉你的是,尽管大陆如今有数千万知识分子,有数百万科技人才,现在的科技断代现象,是有增无减了。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招商引资大竞赛,政府官员、国企高管们为了得到招商引资的高额奖金、高额回报,根本无视国内自行研制的专利产品,宁肯花天价购买外国的二流、三流以下的设备,也不肯低价购买国内一流的专利产品。有资料显示,我国8成以上专利技术,长期在保险柜里睡大觉。投入多、产出少,科技队伍中很多人开了小差,停薪留职的多得很。甭说做基础项目、长线科研项目,就是做应用项目、短线项目也相当的少了。许多科研单位,大多数人都走光了。
如果说,地方科研单位的待遇比较低的话,那么,军队科研单位的待遇应当说是不低的了。即使如此,许多军队科研单位的技术干部,干到团级甚至营级差不多的技术职称时,自己挖空心思打报告转业到地方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他们这样做,到底为什么?很简单,都是钱作怪。在军队搞科研,太操心,并且或多或少地存在危险、风险,转业到地方,一切轻松了,并且每月收入水平,少则增加三四千元,多则增加上万元左右。要说青黄不接、科技人才断代,恐怕军队科技系统更加厉害。
也许有的人不知道,军队科技工作者的待遇简直是好得不得了。新来的大学生,干上几年,副团、正团级;再干上几年,副师、正师级;再干上几年,副军、正军级。这些军官,基本上是文职干部。上个月,媒体报道歌手韩红由地方调到军队文工团当副团长,但是文职三级,比军级还高呢。尽管军队待遇这么高,还有不少文职、科技干部仍然要远走高飞。军队科研单位青黄不接的现象,已经持续十几年了,许多人对此熟视无睹。
地方、军队科研院所青黄不接、科技人才断代,总结起来,仍然是四个字的短缺即“甘愿寂寞”精神动力的缺失。可以说,丧失30年前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破坏力有多大?
改革开放时期,为什么要学习“高锟精神”?高锟精神的本质,就是甘愿寂寞,就是心甘情愿地为人类社会的科技事业英勇献身,就是要在非常寂寞、非常困难的条件下百折不挠,勇于攀登科技高峰,就是要严格带头遵纪守法,两袖清风,做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
著名思想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诤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遇三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不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此第三境界也。在恶劣环境中面对寂寞,在困境中不怕寂寞,寻找真善美终于可以排遣寂寞,是怎样一种良佳的境界呢?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高锟大师的最高境界,就是43年如一日地“甘愿寂寞”,他获得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全部的精神动力、精神秘诀就在于此。
字数:477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