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7月中共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在人民网发表文章《“网络问政”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以来,至今江西已有60多位县级官员先后实名开博,多以解决民生问题为主要议题,开创了全国少有的官员集体网络问政之风。但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空壳博客"没有实质内容,既不回应网友反映的问题,也没有原创博文,通篇都是会议讲稿致辞等,有的半年都没更新过一次。这些博客引起了不少网友的不满。(10月6日中国新闻网)
无庸质疑,官员能够做到实名开博,的确是一件很有胆气极其惬意也令普通百姓为之感动的事情。因为官员博客毕竟不是草民文档,是要接受网友的“检阅”和“疯言疯语”的。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则希望能够通过官员博客多出一条诉求的通道,希望一些未能得到及时解决问题得到官员的“青睐”或昭雪或平反或寻得一个公正的依靠。我想,这或许也就是官员实名开博的“要义”所在,也是网民普遍关注官员博客的根源所在罢。否则,官员的“空壳博客”怎么会引起网友的不满呢?
事实上,许多的官员开博大都不是从本人意愿出发的。试想,设若没有江西省委书记苏荣“研究熟悉网络,善于运用网络,学会用网民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开展网络交流,是现代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之一,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这段强语暗示,会有一年中60多位县级官员先后实名开博的“宏伟基业”吗?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时间长了才暴露出了“官员开博客只是为了应景,只是为了让上级领导喜欢的行动响应”的“空壳”事实和尴尬。
有人总是期望通过官员开博的方式来帮助老百姓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并期望官员博客能够成为官民互动的信息平台,从而掀起网络问政的新风潮。笔者对此十分不解。试想,自网络问政的理念提出以来,各政府网站不是早已建立了“倾听民生、关注民情”的信息畅通平台了吗?各地书记、市长、区长的热线电话和信箱不是早已公布于众了吗?其效果如何?设若让政府网站和市长的热线电话、区长的信箱睡大觉而独独让官员博客来承担“网络问政”的大任,这究竟是我们在自我意淫还是在痴人说梦?
其实,博客的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从理解上讲,博客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简单的说博客是习惯于在网上写日记的一类人。所以,博客其实是属于个人的领地的,它是个人思想在其领地自由的流放,而并不带有什么公共色彩。但与明星、学者和普通人的博客相比,官员博客或许因其博主身份的政治性而被赋予了特殊意义,于是“水土不服”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有人对官员博客“空壳”现象进行了剖析,笔者概括出五个特点:其一,官员一贯高高在上,下属对其俯首帖耳,听不得反对意见,个人博客开通,保不定有几个骂娘的,如此麻烦又闹心的事情,何苦来着?其二,官员太忙,公生活、私生活应酬不断,何来闲功夫静下心来写作?其三,博客写得好,大不了被网民赞扬几句,上级领导是决计没空看自己的文章的,于自己升官无益;而且言多必失,万一写错了东西,得罪了同僚或领导,岂不是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其四,官员穷于应付官场的繁文缛节、阿谀奉承,写作功能基本退化,所以文字工作只能秘书代劳。其五,官员清高是幼稚偏激,能喝酒以及讲黄段子才是政治成熟的表现,作为一种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群居动物,有谁愿意做团体中的异类?——由此,既然官员博客不能像普通人那样自然宣泄自己的情愫,于是“空客博客”就象区长信箱反映问题得到的是“已阅”的批复、通过市长邮箱提意见遭“没时间跟你闲扯”的棒喝一样,成为了官场形式主义的翻版,没有了个性。
官员开博,本就是官员的一种娱乐,现在却强求其成为官民互通的利益诉求通道,这是江西省委对官员要求太高了,还是我们对官员要求他苛刻了?如此大规模地让官员参与写博,并且花这么大的力气用在博客上,是否真的加强了和普通群众的沟通和交流?政府人员都去轰轰烈烈的写博,多本职工难道就不会受到影响?——设若制度不完善,政府各级部门不能做到各司其职,而单单期望官员通过博客来解决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符合实际吗?
本人开博,志在娱乐、畅诉心声。官员开博意义非凡、拘囿甚多。设若官员如果的真想开个官员博客与网民同乐,倒也罢了。设若非要“高压”什么“倾听民生、关注民情”的政治要素,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摆脱牛不喝水强摁头的嫌疑的,自然还会产生“空壳博客”闹剧与尴尬!
(李吉明2009年10月8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