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沉思——国庆豫西记游之二


    10月4日,上午游览少室山南麓的风穴寺,以及古陕州城与宝轮寺塔。下午游览号称“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大坝。它似乎是一个寻常的工业景点,被作为一大建设成就介绍,展现着改造自然、吞吐山河的雄姿,逶迤长河中,屹立着名为“中流砥柱”的巨石。5日下午游潼关古城,过潼关十二连城。6日上午游览芮城的永乐宫。隔黄河相望的这几处著名景点,均因三门峡大坝而命运遽变。

三门峡大坝泻洪口

 在茅津古渡对面的会兴渡,睹黄河落日。

 

    三门水利工程的成败是非今天已成定论。2003年以来,钱正英、索丽生等水利部高官一再呼吁三门峡水库应该改变运行方式,尽快停止蓄水和发电。始建于1957年的三门峡大坝,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巨大败笔。由于苏联专家完全忽略了黄河泥沙的特殊性,而多数水利专家趋附时势,帮助实现“圣人出,黄河清”的梦想,使大坝从建成之日即为失败之日。按照蓄水360米的高坝方案,需迁移人口90万,淹没350万亩良田。陕州古城、潼关古城、蒲州古城,以及永乐宫原址均在淹没区内,于是悉数搬迁,“毁城清库”。又由于库容严重淤积,至今只为310米的蓄水高度,被弃毁的古城从未遭受水淹——如朱后棣在《后望书》所言,这是一场令人悲怆难言的“无水的淹没”,千年古城由此废弃。

远眺潼关古城,渭水与黄河相汇于此。

 

    当年唯一敢于坚持真理、反对三门峡水利工程的是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黄炎培之子)。他被打成右派,剥夺教学、科研的权利,蒙冤达23年,写下“平生积学曾何用,愧对苍生老益悲”之句。2001年8月,黄万里以九十高龄辞世,被称颂“为有良知吞豹胆,全凭正气犯龙鳞”,是“中国水利界一位非常伟大的马寅初、陈寅恪式的悲剧人物。”同行者建议,在三门峡库区应当建一座大大的黄万里塑像——他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中流砥柱。

    永乐宫从黄河岸边的永乐镇原样迁建至芮城北郊的现址,固然是历史文物成功迁建的范例,但专家言只不过如“从高楼大厦从抢救出了一只小皮箱”。这只“小皮箱”当然弥足珍贵。永乐宫三清殿壁画为元初的道教壁画,却极富丰盈飘逸、绚烂华丽的唐风。这一珍品巨制穿越千年时空,呈现在我们面前,涌起夜越风凌渡黄河大桥时所见千秋明月、万古江河那样的崇高感情……

 

永乐宫三清殿

三清殿壁画《朝元图》之太乙诸神(翻拍自印刷品)

三清殿壁画《朝元图》之持团扇玉女(翻拍自印刷品)

三清殿壁画《朝元图》之水星(翻拍自印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