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梦京华之我们的“盒带”和“CD”


    前面写过一篇关于“靡靡之音”的博文,记载了我在小学年代就接触了来自海外的、自行录制的音乐录音带,估计算是很早听盒带的了。不过那时候还没有什么音乐专辑,更加没有什么歌星的专辑。磁带多用来录制资料,特别是学习英语。磁带最多见和质量好的多数是TDK、SONY等等, 一色儿的日本货。

    后来陆续出现了音乐盒带,早年的如李谷一、关牧村等大陆歌唱家,后来出来了齐秦、王杰等港台歌手的专辑。主要在新华书店出售,价格很是不菲,后来出现的WALKMAN有如今天的IPOD。

    鉴于在书店里买盒带实在是有如买奢侈品,但流行和追星的人们的心是那样的痒,于是街头开始出现还多卖盗版翻录的盒带,连盒子里的歌片和图片也一起翻版,好点儿的彩色,差点儿的黑白的都有。后来还出现了非原唱歌手灌制的音乐盒带,多数是近期最热门流行歌曲的合辑。纵然听得出来,但这类盒带还是受欢迎,毕竟所有热门歌曲都在一起,学着方便。我那时打工挣钱,还参与过录制《驿动的心》,可惜那盒带早已不知所终,不然现在拿出来秀一下,也是蛮有意思的呢。

    很多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天王巨星也录制过这样的盒带专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和陈兰同学经过北太平庄华泰百货商场门口,无意中看到地上堆着一堆一个名曰“王静雯”的个人专辑盒带,三块一盒,陈同学随口说:哟,这是我们东直门中学的同班同学。我们谁也没有在意,若干年后,这位“王静雯”竟成了天王级的巨星“王菲”。

    说完翻录或者盗版的盒带,就还要说说后来出现的、影响了一代人的、持续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乐于“淘涣”的“打口带”。直到今天,卖“打口带”的人一代接一代,后来变成了打口盘,扎眼儿盘,原盘,港版……每个名字和它们承载的内容讲起来,都融合着历史的发展变迁。因为儿时少年宫合唱队的经历,对流行歌和音乐的爱好,使得我一直成为这类“打口”货的追随者。

    所谓“打口带”说的是,如果实际销售没有达到合约承诺的量,欧美唱片公司就把卖不出去的磁带打口、CD打孔兜售到亚非拉。80年代初,从广东批发到全国的打口带为音乐青年们提供了大量未能通过正规渠道进入中国的国外音乐,这个极富中国消费特色的“打口时代”由此形成,90年代早期曾是打口带最风光的时候。

    所谓“打口”,顾名思义,是指已经进行损坏处理的国外音像制品。通过各种非正式渠道引进并在城市贩卖销售。打口音像制品的音乐类型有很多,香港出品的中文歌曲也曾出现过打口,但大部分的打口多由欧洲,日本和美国销售的正版引进而来。打口的品种大多是有磁带和CD。磁带的量相对来说大一些,而且许多难得的专辑都可以在磁带中找到。CD的量也一度很大,但大多是品种有限,而且打口的碟大多数最后的歌都被打掉了,十分可惜。打口有直接切口的,钻眼的也不在少数。这两中方法都是通过国外唱片公司用高技术打的,因为这些盘是一度被唱片公司销毁,打口是用来说明盘片已作废。一般来说,打口盘最后的几首歌曲大多数被打掉,但也有没有打到盘只打到盒的盘,这样没有被损伤的盘一般叫做原盘,还有,有的盘片已经被打,但没有切到最后一首歌的盘,一般也叫原盘,原盘的价格是打口收藏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但价格也很贵。另外钻眼CD的歌曲不会被打到,但有时钻眼会损害引导区,而致使CD基本作废。打口磁带的歌曲也基本全部可以听,因为打口的磁带只打到了空白的带上,听的时候把空白部分和音乐部分接上便可,但有的打的很烂的和被钻眼的磁带音乐质量一般很差。 打口唱片的价格一般适中,各地的价格从5到20元不等,这要看打口盘专辑品种的好坏和稀有程度,还有被打的质量等。钻眼盘大多以10~25不等,同样也要看品种的好坏和质量等。没有切到的原盘价格无法估算,品种坏的几块一张也有可能,品种好的几十上百就无从猜起了。打口整体的价格从97年比较便宜,但99年以后,价格就贵了很多。打口和钻眼儿的磁带价格也一般在5~20之间,当然都要看卖打口的老板要的价钱了。

    其实,这打口带是属于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人的时代产物。十几年前,除去政治环境的因素,网络不发达,也没有什么MP3这个概念。大家能有个随身听就很值得炫耀的了。所以,能在一大堆“洋垃圾”里面淘到自己喜欢的乐队的专辑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那时候,听这些打口磁带还最好用专门能听“铬磁带”的随身听为好呢,其他讲究的事也有不少,比如,买来的东西还没有接上(打了口当然磁带就断了),就亲自回家拿镊子和透明胶把引带接上,然后擦干净放进自己的Walkman,按下Play,音乐响起,那真叫有成就感啊……

    一位著名音乐人回忆说,“……打口带在中国基本上是从南方走水路过来,卸货之后让人去挑。也有人不挑直接拿,叫拿统货,但是这种情况风险很大,比如拿来一箱,拆开一看,我靠,满满一箱全是某系列第四张专辑,你就哭去吧!听起来夸张,但这种事在那会儿可不算少见。”
    乐评人王小峰写过:“中国早期玩摇滚的人基本都是听打口带过来的,大概也算是中国特色。比如麦田守望者、天堂、左小祖咒等等,每一个人名字后面都有一段坎坷屈辱的贩卖史。”

    现如今,宽带普及,BT发达,什么音乐都能Download。走进音像店,也能淘到很多制作不错的盗版CD。那天开车听见电台放Skid Row的歌,就想起了自己那些“尘封已久”的打口磁带来了。突然想到,如今的网络时代会给后代留下什么?……越发虚拟的世界, 再也很难产生落满灰尘的打口带,证实过你经历过真正的音乐年代。


2009-11-1北京第一场大雪(来得比往年更早一些)于蓝莎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