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大学招生办称,将在京津渝等13省份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依照北大的规划,通过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自主招生方式录取到北大的学生,原则上控制在本科招生计划的3%以内,以往北大校本部公布的本科招生计划一般在2650人左右。“关于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称,2010年,在北京、天津、重庆、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河南、湖南、湖北、广东、陕西、新疆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具有实名推荐制资质的中学,校长可按分配名额推荐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新京报2009-11-09)
之前听说北京大学欲推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时,笔者就曾以《“险棋”、“高招儿”?》为题提出过质疑。但今天看来,这个“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注定是要成为北京大学新的“高招儿”与“创举”了。然而笔者依然疑惑的是,“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果真就能冲破“应试”的藩篱而让中国的教育走上光辉大道吗?
长久以来,升学考试都是学生自己和家长的事情,中学教师只要把学生送进考场,一切也就随之而结束了,尤其是对于作为中学最高权威的校长来说,在高考录取的工作程序中除了能够给学生一点“参考意见”以外,似乎便不再具有任何的发言权。然而,北大启动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从某种意义上既让中学校长对高校录取工作有了一点“发言权”,更是赋予了中学校长一种特殊的“推荐权”。我想,这或许就是“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遭到众多网民当头棒喝的主要原因罢!——在这个权力失信导致权利焦虑的时代,连制度都难以取信于人,更何况人的道德和声誉呢?
其实,网民们的质疑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缺乏外部监督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中学校长的人格和“自觉”,如何来保证“高招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公平公正?如果没有建立健全的机制来确保“高招校长实名推荐制”在“阳光下运行”,又如何保证中学校长不会借机进行权力寻租?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又如何保证校长的人格防线不会崩溃?同时,即使中学校长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谁能保证权势不会伸向学校?
在北大推出这个“校长推荐制”之前,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搜狐网新闻社区曾作了一个“怎么看待高考保送生?”的调查。结果这个有10848人参加的调查显示,82.2%的人认为现在的保送生大多是“关系生”,仅有9.7%的人相信保送生是在某方面成绩突出的人,相信保送生是“品学兼优尖子生”的不足5%(4.2%),还有2.7%的人羡慕这些人的运气。调查中,60.2%人认为人生是有关键时刻的,真正优秀的人才不会惧怕竞争;59.5%的人相信,真正有保送资格的学生在高考中也会脱颖而出的。——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在这个“教育公平”一再受到摧残的年代里,“一考定终生”虽然存在种种弊端,甚至于对考生来说近乎“残酷”,可是在目前的情况下,除了“一考定终生”还算是一种较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次优选择以外,我们所制订的哪一项政策中没有“潜规则”?哪一次录取中没有龌龊?从考生民族身份造假案到全民疾呼废除加分政策,从所谓特长生的超常规录取到“奥数”的强制叫停,人们对于“考试”以外的“特殊待遇”早已是深恶痛绝!在网友们对于“高招校长实名推荐制”方案“很傻很天真,很黑很糟糕”的愤怒与批判中,我们难道还不应该生发一些“校长推荐上大学很可能成为某些人权力寻租、权力变现的工具”的担忧吗?
诚如四川一高校招生负责人所说,“学校为了升学率,不会把最优秀的考生推荐成自主招生考生。”我想,该负责人的质疑或担忧是不无道理的。现今高考加分政策已成为权贵的盛宴,高校自主招生也时有丑闻。设若相关配套措施不能同步跟进来确保“高招校长实名推荐制”在“阳光下运行”,极有可能会造成大学招生自主权与中学校长推荐权过大,从而造成新的招生不公!
当然,我们既不能因为招生腐败就因噎废食,全盘否定“校长推荐制”自主招生改革的积极意义;也不能一味责怪招生制度刻板与公众思维僵化,过分夸大“校长推荐制”的好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长推荐制”是应建立在“中学是什么样的人当校长”这个前提之上的一种改革措施。设若中学的校长都是靠拉关系、请客送礼而获得校长宝座的;设若校长们忙乎的是迎来送往、奔忙与地方官场和各种利益网的纽带之中, “校长推荐制”所演绎的则必然会是一出出“媚权”闹剧。设若中学校长果真具有真才实学且品行端方、具有一定的推荐水平和道德标准,“校长推荐制”则必然会走上一条丰富高校自主招生的内涵、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阳光大道。所以笔者认为,实行“校长推荐制”,一是必须把好中学校长入口关,让那些德才兼备、以学为重的人担当校长重任;二是必须完善校长推荐程序,把自主招生程序置于阳光下,确保自主招生程序透明、公正,确保校长谨慎行使推荐权。——设若其二点尚缺,则高校想借此网罗优秀学生的目的只能落空,“校长推荐制”也必然教育媚权中演化成权贵的盛宴,甚至会引发一个又一个的“教育腐化”大案!
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究竟会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景象?笔者无从知晓,也想象不出来。但作为一名中学教育管理者,笔者坚持认为,目前启用“校长推荐制”,尚且为时过早!同时笔者也强调:“校长实名推荐制”并非就能让中学校长们高兴得起来,在诸多“干扰力”频频袭击教育的尴尬境地中,“推荐权”对于他们来说,无非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而已!
(李吉明2009年11月9日于河南新乡邮箱:[email protected] )
“校长推荐制”,权利肆虐下的“烫手山芋”!
评论
编辑推荐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