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较量》:王开智先生的书评


 

    王开智先生近日在自己的博客里发表一篇书评《大国的较量:求变中前进,胁迫下疾走》。我不认识王先生,据介绍是上古房地产研究院的院长,在房地产业的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做房地产的同志爱读书,且能写一手漂亮的文字,这实在是很难得的。下面是王先生的书评——

 

    “知识产权”的概念耳熟能详,但是真正深入了解中国的知识产权发展史,却是在读了《大国的较量: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纪实》这本书之后。笔者如此,相信诸多非专业人士亦如此。

    该书作者吴海民先生,在采访了诸多参与这场大国较量的当事人之后,以新闻人士的特有敏锐,以曲折生动的叙事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发生在20世纪最后十多年间,中美两国围绕知识产权所进行的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通过阅读,心目中一些名人的形象愈加丰满起来。佟志广谈判桌上的大烟斗,就像三国时周瑜诸葛亮的“羽扇纶巾”,其幽默风趣的言语,足以达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效果,传神之处每每令笔者排案叫绝。吴仪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其周密的筹划和果断的作风,直让须眉汗颜;然而谈判失败在返往祖国的途中偷偷落泪的情景,又让笔者看到“铁娘子”柔婉的一面,并不得不为其时祖国之贫弱外交之屈辱而唏嘘不已……

    作为一部纪实作品,其普及性和文学性能达到这种程度,诚属不易。然而,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其以小见大的历史性。全书紧扣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可是却在似乎无意间揭示了中国的现代化历史模式——求变中前进,胁迫下疾走。改革开放后,我们之所以重提“知识产权”,是出于打开国门、接轨国际、发展经济与文化的内在需求;然而,我们能在短短十几年内走完西方二三百年的知识产权法制建设之路,却要得益于美国的强力督促甚至蛮横胁迫。知识产权进步的模式如此,中国的现代化演进模式又何尝不是如此?我国的现代化起步,是被动的,诚如马克思所说:“英国的仁慈,强迫中国进行正式的鸦片贸易,用大炮轰开了万里长城,以武力打开了天朝同尘世往来的大门。”一旦睁开眼睛看到了世界,一个半世纪以来,我们求变图存改革发展的步伐就从未停止过。然而,关于中国的现代化速度,我们则必须感谢我们的敌人,尽管敌人并非出于主观的善意。没有他们的枪炮,就没有我们的清醒;没有他们谈判桌上的强势,就没有我们谈判桌下的疾走;没有他们的刁难和威胁,我们就不可能用三十年走完西方五百年的路。

    历史进入21世纪第一个十年末期,换了人间。美国被金融危机折腾的精疲力竭,而中国却大量持有美国国债,中国企业家可以环视欧美寻找轰动性的收购商机。日本上世纪80年代“买下美国”的豪情,似乎在发达起来的中国一代再现了。我们在谈判桌上的大方,似乎让我们再也无法理解当年吴仪佟志广们斗智斗勇、屈辱落泪的心酸了。腰包鼓了,国学热了,然而我们是否可以漠视对手、拒绝向对手学习了?一个半世纪以来“胁迫下疾走”的现代化模式是否可以寿终正寝了?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举个例子,仔细阅读《大国的较量: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纪实》你会发现:尽管美国总是高调扬言,如果中国不能按照他们的要求解决知识产权问题,他们就将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但是美国的制裁几乎从来都没有真正实施,美国的所谓最后期限几乎从来都是一种外交手段。美国步步紧逼是出于外交谈判的理性,美国的最终妥协还是出于实施国策的理性——这是一种制度理性,一种各大利益集团相互制约彼此博弈的理性,一种民主决策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最后往往表现为科学性和建设性。在这方面,我们还得谦虚学习,还得理性的看待敌人的胁迫。

    同其他好多读者一样,笔者也有一个疑惑:作者的这本书为什么在脱稿12年后才出版面世?等待作者有机会解释一下,也热切盼望尽快看到作者研究最近12年中国知识产权建设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