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元星:揭秘“囤地”与“地王”的真正“元凶”


 

    前一轮房价疯涨时,关于房价与地价的关系引起了热议,后来房地产出现低迷,媒体开始关注如何救市的问题,如今,地价又节节攀升,一方面“地王”频出,楼面地价一次次刷新,另一方面地产商大势囤地,单个开发商的储备用地总量又一次次被刷新,于是,业界开始大讨论地价疯涨的原因,缉拿“囤地”与“地王”的真正“元凶”已成为政府当前最为棘手的头等大事。

    为什么企业会囤地?为什么企业会舍得花大钱拿地王?这似乎是不辩自明的问题,板子只能打在开发商身上。然而,就是因为地价从来都是只涨不跌(也许会有短期的、局部的跌幅),大家都预期将来也会一涨再涨,土地会不断增值,现期拿的“地王”会被后来的高房价消化,即使自己开发不完,转给别人也有收益。笔者认为,造成开发商肆无忌惮地“囤地”与不惜代价地拿“地王”的真正“元凶”不是开发商自己,而是政府本身,理由有三:

    一是政府垄断土地资源,无论是集体土地,还是国有土地,真正的掌控者是各级政府;

    二是政府在土地市场中的角色既是庄家,也是裁判,更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开发商只能被动参与,供与不供,供多供少,多大价钱供,都是政府说了算,地价虽已高不可攀,你不拿别人就拿,自家已经地多为患了,你不拿也不行,担心政府以后不供或少供了,或者价格高得更离谱了。

    三是各级政府的土地财政意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土地出让金收益普遍占到各地地方财政收入的近一半,与房地产相关的各类税费更是占到所有类税费的半数以上,政府自然希望地卖得越多越好,地价卖得越高越好,“囤地”和“地王”就自然而然。平心而论,政府也是处心积虑,来钱快的烟厂、酒厂、甚至倒卖军火不能随便批,政府就得靠卖地养家糊口,靠卖地改善民生,现在许多城市的建设用地指标都严重超支、透支,一个50万城区人口、5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的中小城市,打着加速城市化的幌子,短期内规划成超百万人、百平方公里建城区的大城市的例子比比皆是,编造出BT、BOT、财政担保、以地置换等五花八门的融资方式满世界找钱,再编出铺天盖地的RBD、CBD等新城概念满世界忽悠开发商。每一届政府都希望开发商多拿地,多囤地,不顾市场需求,希望多出现地王,美其名曰“城市运营”,实际是政府炒地,目的只有一个,多卖地,卖高价地,多挣钱,快挣钱。如果按每届政府五年执政期、土地使用权70年计算,相当于每一届政府透支了后13届政府的财政。

    政府垄断土地资源及现行的市场交易规则决定了必然导致“囤地”与“地王”, 而且“囤地”与“地王”的真正“元凶”只能是政府本身。

(崔元星 国际商务策划师 中国泛地产策划网www.bbbest.com 0755-2672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