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运营城市”还是“城市运营”已经成为贬义词了,笔者就借用贬义的语调解读一下政府是怎样运营城市的:
第一招:生拉硬扯画大饼。以所谓的国际公开竞标方式招徕一帮挂羊头卖猫狗狐狸肉的规划设计机构,花巨资大刀阔斧搞规划,打着加速城市化的幌子,拉大城市骨架,所谓西进、东拓、南延、北扩,全面开花。一个50万城区人口、5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的中小城市,轻而易举地被画成超百万人、百万平方公里建成区的大城市,人口翻翻的规划比比皆是。规划结构描述全是老一套八股文,什么“一心两带四区”啦,“一核两轴三组团”啦。更有意思的是,不论国情、市情,全拿伦敦、巴黎或塞纳河、香榭丽大街作案例比较,胡乱引入似是而非的城市编织、城市芭蕾、生态城等洋规划理念,明明卖的是煎饼,却偏偏抹上巧克力、鱼子酱或奶油。
第二招:挖空心思跑省厅。光有规划还不行,落不了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是能摊好城市大饼的关键。于是分管市长、分管局长组成专门大队人马,动用各种关系、各种手段跑指标,市里往省城跑,省里往北京跑。时间就是生命,你不跑别的市就把你的指标瓜分了,指标就是金钱,跑一亩指标,就是几十万、几百万的土地财政收入到手了,比直接印钞票、抢银行还要来得快。各地政府有个不成文的干部考核标准,能跑指标的领导才是好领导。
第三招:嫌贫爱富乱许愿。规划好了,指标有了,就可以搭台唱戏,筑巢引凤了。各地政府会竭尽全力编造出BT、BOT、财政担保、以地置换等五花八门的融资方式满世界找钱,再编出N个不切实际的RBD、CBD等新城概念满世界忽悠一级开发商。不管自己城市咋不咋的,一律要世界500强企业,全国100强地产商,一旦钩搭上,就不惜一切代价乱许愿,割让土地的事常有,税收返还甚至直接以地方税收留成部分连续30年分给投资商,这些明目张胆的违规违法措施居然成了招商经验在各地传唱与效仿。
第四招:急功近利强卖地。生地被炒成熟地、毛地被拔成净地之后,就可以大肆推地了。频频制造“地王”,适时运用饥饿疗法,冷不丁地制造“地荒”。每一届政府都希望开发商多拿地,多囤地,不顾市场需求,希望不断刷新地王,目的只有一个,多卖地,卖高价地,多挣钱,透支未来,让下一届再卖下下一届政府的地。
第五招:狼狈为奸坑百姓。击鼓传花,总有最后倒霉的,开发商不会把地烂在自己手里。经过一轮一轮的炒作,政府、一级开发商挣得钵满盆满之后,面对节节攀高的楼面地价,房地产商会在钢筋水泥上嫁接上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主题卖点,让永远处于弱势的老百姓甘愿掏出血汗钱与高息到银行贷款买房子,最终为前几轮庄家一一买单。政府不会公开支持高房价,一般会假惺惺地盖少许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出台一些无关痛痒的平抑房价政策,以掩人耳目,安抚民心。背地里,为拿到高价地的开发商调高容积率,以摊销楼面地价,采取不合规的减免税费,以促使开发商多卖房、快卖房,多挣钱再多拿地、拿高价地。有些领导公开出席开发商的开盘仪式或相关地产活动,以促进销售。政府心里明白,决不能让开发商吃亏,否则,谁还会高价拿地、多多拿地,如果开发商拿地的积极性没了,政府的城市还能运营下去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政府纵容开发商忽悠老百姓,甚至直接作为开发商的帮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崔元星 国际商务策划师 中国泛地产策划网www.bbbest.com 0755-2672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