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我们是一群昏迷的宠物



前记:这篇文章,是我校吴玉章学院2006级李同学三年前所写,已发表于《中国青年报》,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和争鸣。且说我作为“50后”,“80后”“90后”的父辈,常感到师生之间,有越来越明显的“代沟”,无可如何。这当然是时代的一种进步,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用老一代的人生观念去束缚去改变年轻一代,但校园中的“80后”“90后”们,尤其是城市独生子女,的确普遍存在不少弱点,却浑然不知,今后如何去面对复杂的社会和人生?我以为,本文对“80后”的自我反思,或许比我等“50后”的老生常谈,更能激发“80后”“90后”的自觉?征得作者同意,转贴于此。

今天上“法律基础”课,听课的全是大一学生,老师讲到一女子在事故中伤到嘴唇,问道:“她控告肇事者侵犯了自己的什么权?”台下一男生大叫道:“肖像权!”然后哄堂大笑,老师耐心地、善良地教到:“肖像权被侵犯不是指毁容啊……”然后又是一阵笑声。我也跟着笑,却知道自己笑得很难看,因为其实我很生气!也很无奈!


我们的课程名称是“法律基础”,而非法律常识。在座的百名大一学生至少90%以上已成年,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在“肖像权是什么”这样的法律常识面前信口开河,我不知道他是否是在开玩笑(希望是),或者他的确是像他的声音听起来的那般诚实、天真。那,那些附和大笑的人呢?不能说是无知,毕竟他们在嘲笑那人的无知;却又不是全知,否则怎么会发出笑声而非嗤鼻声呢?又或者,笑的人中还有那么些也想回答“肖像权”的人在用笑来庆幸出丑的不是自己?这的确是在大一学生的法律基础课上。


我也是“80后”,我没有资格以旁观者的身份老对“80后”评头论足;但因为我是“80后”,所以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我生活的环境的无味、浮躁和颓废,并身临其境的痛苦着、无奈着!


我看着我的朋友走进书店,然后在网络青春小说前流连,不在乎旁边有多少名家名作堆积如山;我听着我的伙伴天真地说,台湾不回归我们就打过去,还怕打不赢吗;我面对朋友对自己未来的茫然却无所谓不知如何劝说;我发现我越来越难以和以前的死党沟通了,因为她们总对我说哪里哪里的品牌在打折,而我总想告诉她们我最近喜欢上了哪位作家的著作;我讨厌看到我的同学们学得像个愤青到处“评论”却什么不懂得完全;我对进入朋友们的各种空间看到各种矫情的小资文章感到作呕;我痛心于电视上那些“80后”的明星们说出“什么是福布斯?”“七七事变是什么?”还作出一脸的委屈相……还有很多很多,我不愿全部列举,我感到羞耻,因为我也是“80后”。


我们是一群已经成人,却不像成人的人。“80后”的城市青年,我们几乎都是独一代,于是受到来自家庭的溺爱,霸道、自我,却又像个“废人”一样依赖家人;社会看我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幼儿园我们唱着“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和蔼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于是我们以花朵自居,要求社会给我们阳光,在学校里受到最正统、最正面的教育,打开电视只会看漂亮的动画片,没有人让我们去关心什么,去负责什么,我们这样无忧无虑地长大;进了大学,不做花朵便做了动物,没有思想的动物,社会又大呼不行,说我们大学生是人才是栋梁,要好好培养,于是再宠起按理,于是我们成了宠物。


习惯了18年的灌输式教育,我们不会思考,我们接受老师教授的,接受电视新闻报道的(还有很多朋友不看新闻……),接受外来的文化(如果我们本土的文化也如外来文化般侵略式进入我们的世界的话,我们也会很快接受的)。我们被严格地约束着成长,约束放松后,我们走向两条路:一是带着定形了的思维中规中矩;一是遵循物极必反,或者堕落到底,或者浮躁至及。但所作所为却又都摆脱不了幼稚的烙印。


龙应台的《幼稚园大学》我看过了,先是抱有狡辩的心态不置可否,越看下去越惭愧。我们这群大学生,且不说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这些还不能暴露“幼稚园”的本性,我们说说思想年龄(或许这是个没被专家学者们认可的概念,我只是想强调思想于是“编”出来的)。谁都会想,想的是什么就把人的素质显现出来了。不然为什么人们会说“这个人太单纯了,看他一天到晚在想些什么”,或者是“这个人不简单,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可见思想的重要。偏偏我们这一代人是没有思想的,是会想能想却没有思想的一代。我们想的是些不痛不痒的关于玩、关于吃、关于各种琐碎的事,抱歉我们不能称其为思想。社会总在说很难把握现代大学生的兴趣走向,的确是很难的。对大学生讲政治,话题太敏感的不敢讲,太正统的没人听;讲国际局势,有人说“我们自己都顾不过来,管它国际局势有什么用”;讲历史,去听的人多了,全当有趣的小故事听着消遣;讲社会热门话题,比如同性恋,于是听者接踵而至,场场爆棚,原来大学生关注的是社会时事?但听到他们提出“同性恋怎么做爱?”“随着人么对同性恋认识的加深,同性恋会不会也增多?”这些问题,恐怕我们的父母、老师也只有哭笑不得的份了。到底我们在想些什么?


不是因为我们是幼稚园大学生所以学校是幼稚园大学,而是因为有幼稚园大学的存在,所以我们成为幼稚园大学生;不是因为我们的毛躁煽动了整个社会的浮躁,而是社会大环境的浮躁孕育出了我们的毛躁;不是我们的不伦不类使这个时代尴尬,而是这个时代的尴尬把我们挤压得不伦不类。中国13亿人口,我们小小一群“80后”的宠物的力量是微弱得可怜。我们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生来就接受着传统中国文化的教育和外来文化的吸引;然后我们在六~四后开始成长,在愈发高压管制的大陆享受着“美好、和谐、安宁”的环境;我们经历中国社会转型期,笨重的大中国如何转型我们顾不得也管不了,但在这样一个开始转型的蠢蠢欲动的时代,我们也按捺不住想摆脱古老落后的帽子转型一把;我们在入世之时迎来我们的叛逆时期,我们原本骨子里的那点儿传统就完全站不稳脚跟儿,又眼睁睁的看者外来新鲜先进的文化进入,充满好奇跃跃欲试,于是盲目的接受着洋文化,看不起我们的文化,结果是,我们仅有的极少的属于自己的文化,被我们否定了,我们津津乐道的西方文化,却学不会,装不像。仿佛就是一个邯郸学步的现代版,我们一个群体被捆在了邯郸城边,进不去,出不来,我们不知道如何走得更远,也不愿哭着爬回梁国,只能一脸沮丧地坐在地上等着父母暴跳如雷的领我们回家,等家乡父老唾骂我们忘本,我们却有一肚子委屈:邯郸人步伐优美于我们,难道我们不该学习先进吗?如果我们从小就得到父母老师的优良的步法教育,怎么会如此轻易就忘记了自己的步法?邯郸人却在冷笑:多么自以为是的社会,教出如此东施效颦的一代!在梁国的埋怨、赵国的嘲讽中,一群学步青年,在梁赵边境哭泣,我和我的朋友们一起,用眼泪抗议指责,用哭喊宣泄不满,心中隐藏更多的是迷茫和困惑。之后,有人清醒了,更多的人继续心安理得的当着宠物,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愚蠢着,可悲着!


面对老者指着我无奈地说“你们这一代啊……”,我低着头唯唯诺诺,在心里与他们同时叹下一口气,我条件反射地想说“我们错了”,但是我们究竟做错了什么呢?错在无知、幼稚、毛躁,还是错在不该生于1980年代?


我怀着对我深恶痛绝的我的群体的爱,对这个对不起我们的社会说声对不起,如果可以对它说出一个愿望的话,那么,请让我们清醒的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