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以后,中国股市一改节前的颓势,除了10月末的短期小幅调整之外,持续上涨。截至11月16日,已累计上涨17.85%。这个时候,有一种观点比较流行:当M1同比增速超过M2同比增速,形成“金叉”时,将有利于股市的上涨。而今年9月,M1同比增速为29.51%,M2为29.31%,即M1和M2同比增速已经实现“金叉”。
股市中短期的涨跌,受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变化、国家货币政策、周边股市和商品市场变化、与股市密切相关的法规政策变化、各种意外事件、重要人物的讲话、投资者心理变化、一些概念的流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中短期股市的涨跌趋势,是很难比较准确地把握的。所以,仅仅因为M1与M2形成“金叉”或“死叉”,既不是判断股市涨跌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必要条件。
下面从央行最早按月公布M1与M2同比增速数据的1995年12月开始,回顾历次M1与M2形成“金叉”或“死叉”与当时上证指数的走向。
1、1995年12月-1999年9月
1997年6月,M1与M2同比增速第一次实现“金叉”。但在此之前,1995年12月-1997年5月,上证指数从555点涨到1285点,涨幅为132%。最高点1510点,恰恰出现在“金叉”前一个月。“金叉”之后的第5个月,即1997年10月M1与M2同比增速出现第一次“死叉”。但在这5个月中,上证指数从1285点跌到1097点,反而下跌了14.6%。
第一次“死叉”后,上证指数并未下跌,反而在当月就上涨了7.56%。在下个金叉出现前,上证指数尽管涨涨跌跌,但大趋势是上涨,从1097涨至第二次金叉出现前的1570点,涨幅为43%。值得一提的是,“5.19”行情出现时,并没有“金叉”出现,而科技网络股第一波行情于1999年7月初结束时,也并没有出现“死叉”。
总体来讲,在1995年12月-1999年9月的近4年时间内出现的一次“金叉”和一次“死叉”,几乎是上证指数的反向指标。
2、1999年10月-2005年1月
1999年10月,M1与M2同比增速出现第二次“金叉”。但当月上证指数下跌4.21%,11月和12月又继续下跌4.63%和4.77%。不过从2000年1月起,上证指数持续大涨,直到2001年6月。从1999年12月最低的1341点至2001年6月的2245点,涨幅较大。这是1995年末以来,唯一一次可以成功利用“金叉”实现较好投资收益的投资机会。问题是,在此之前“金叉”与“死叉”几乎是股市涨跌的反向指标,有多少投资者敢因此入市?
第二次“死叉”晚于股市见顶后一个月,出现在2001年7月。当月股市最低点距最高点已跌去15%。而且“死叉”后第二个月,即2001年8月又出现了“金叉”,而9月再次出现“死叉”。
实际上从2001年7月至2005年2月期间,“金叉”与“死叉”频繁出现,而且股市涨跌的结果有近一半与“金叉”买进,“死叉”卖出的操作规则相反,令投资者难以适从(表1,红色表示与操作规则相反的结果)。
表1 金叉、死叉与上证指数涨跌 |
||||
|
时间 |
上证指数当月涨幅(%) |
距下次交叉时间(月) |
两次交叉间上证指数涨幅(%) |
死叉 |
2001年7月 |
-13.42 |
1 |
-13.42 |
金叉 |
2001年8月 |
-4.49 |
1 |
-4.49 |
死叉 |
2001年9月 |
-3.78 |
8 |
-9.11 |
金叉 |
2002年5月 |
-9.11 |
1 |
-9.11 |
死叉 |
2002年6月 |
14.32 |
1 |
14.32 |
金叉 |
2002年7月 |
4.68 |
1 |
4.68 |
死叉 |
2002年8月 |
0.91 |
2 |
-4.24 |
金叉 |
2002年10月 |
-4.69 |
6 |
-4.49 |
死叉 |
2003年4月 |
0.72 |
10 |
5.30 |
金叉 |
2004年2月 |
5.3 |
5 |
-12.01 |
死叉 |
2004年7月 |
-0.93 |
1 |
-0.93 |
金叉 |
2004年8月 |
-3.18 |
1 |
-3.18 |
死叉 |
2004年9月 |
4.07 |
4 |
-5.66 |
金叉 |
2005年1月 |
-5.9 |
- |
- |
3、2005年2月至2009年10月
2005年2月,M1与M2同比增速出现“死叉”,当月上证指数却大涨9.58%。从当月起,直到下一次“金叉”出现前,上证指数大涨76%。上证指数在2005年6月出现998点的熊市最底点,但“金叉”直到2006年12月,在股市已大涨超过100%后才姗姗来迟。
2008年5月,M1与M2同比增速出现“死叉”,在此之前的4月,上证指数收盘为3693点,已经从6124点的最高点下跌了39.70%,计2400多点。
2009年9月,“金叉”出现,这时,在此之前的8月,上证指数收于2667点,已经从1664的最低点上涨了1000多点。8月的最高点相对于1664点,涨幅已经在100%以上。如果等待“金叉”出现,将错失行情。
从以上对历次“金叉”与“死叉”和上证指数的涨跌历史来看,根本不存在“金(死)叉”系股市涨(跌)信号的规律。唯一一次的巧合发生在“5.19”行情结束后,科技网络股行情的进一步展开并见顶。但当时中国股市完全跟随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对所谓的科技网络股进行概念炒作。当时的不少大牛股,如亿安科技、银广厦、中科创业等,无一不是资金操纵的结果。而清华同方、东方明珠、上海梅林、综艺股份等概念股,并无真实业绩支撑。这样的行情和流动性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总之,判断股市整体的涨跌,要考虑多种因素,但完全可以忽略所谓的“金叉”与“死叉”的出现。
实际上,M1,或者M1与M2同比增速之差与上证指数有较强的相关性。后者与“金(死)叉”的理论有一定的关联性。只不过M1与M2同比增速之差只要是在上升,即使为负(即并未发生金叉),股市一般也是上涨的;M1与M2同比增速之差只要是在下降,即使为正(即并未发生死叉),股市一般也是下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