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让梨的孔融政治上是个不及格的学生


三国时期孔融留下的忠告:文人享有重名可以自我清高,也可以选择不和当权者合作,但是却不能选择和实权派在政治上进行抗衡,因为文人永远也玩不过政治家。

中国文人多重名望,学问很大,勇气不小,但往往又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有了一点小名声,就书生意气,恣意评判时政,多方树敌,结果常常招致灾祸厄运。

东汉末年文坛的领军人物孔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孔融让梨”的故事让都知道他应该是一个绝对聪明的人。但聪明是一回事,有没有政治斗争经验又是一回事。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在当时的政坛上先是担任北海郡守,为一方诸侯,后又在许都任将作大匠,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他的门阀地位、士族资历、官场职务、声名学问,都可谓举足轻重。这些虚名在讲究实力角逐的东汉末年政坛上,扮演一下大名士的角色还可以,但是如果仗着这些学问声望和握有实力的当权派曹操在政治上一角高低,就不免给人以不知深浅高低和以卵击石的感觉了。

在政治上,孔融支持没有实权的汉献帝,在政见上与曹操的意见相左,经常和曹操唱反调,并且还煽动不谙政事的祢衡辱骂曹操,多次让曹操下不了台。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孔融属于那种享有文名但又不和当权者合作且专会捣乱的一类;从病理上看,孔融是犯了政治上的幼稚病,他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由于孔融当时的名气太大,碍于时机不成熟,曹操一直没有对他动手。终于有一次孔融讥讽曹操将袁绍漂亮的儿媳妇甄氏给了儿子曹丕再次激怒了曹操。有人借此事向曹操告发他侮谩诽谤,于是曹操就不客气了,立即找人把他抓来杀了。

这还不算,为了将孔融搞臭,曹操还在周知全国的文告中历数孔融不孝无道,使他过去的声名影响在权力面前显得一文不值。

因此,一个文人,不论成就有多大,你尽可以选择给当权者做作花瓶当当招牌,也可以不和他们合作,但是你不可以选择对抗,如果政治欲望过于膨胀而忘了自己的斤两,那到头来难堪的肯定是自己。

会让梨的孔融充其量只能是个政治上不及格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