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场的病态,看我们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无论面对多少困难挫折,都始终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但就在今天,我们发现时下许多官员,尤其是哪些号称社会精英阶层的领导干部,腐化堕落,私欲膨胀,风气败坏,由于陶醉于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变得不以为然,他们不仅忘记了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反而把人民当作奴仆,颐指气使,好不威风的官僚气势!

  此外,不仅在官僚阶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受到号称人民公仆的影响,一些人见利忘义、诚信尽失、冷漠,整个社会核心价值观严重缺位。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潘维认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缺位是中国现实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中国要崛起,就无法回避重建社会核心价值观。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旷新年则指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价值失落,意义真空,用祝东力先生的话说,处于一种“精神崩溃”的状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反映的实质是不同文化间的软实力的较量。十六大中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就是领路引导,干部应该先行一步。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而两年多来,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仅没有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发挥作用,反而利用手中的公权力为所欲为,崇拜极端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并由此滋生了大量危害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行为,直接影响到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产生严重的腐败现象,从而导致政府的信任危机频频告急。

  因此,要改变当下的官场病态,要改变困扰人们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严重缺位的社会现实,必须跳出传统的说教模式,从思想上下功夫,在法律上做功课,在人民中找基础,把人们所关注的切身利益,尤其是民生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来抓,在确保人们利益实现的同时,把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期待引导到正确的利益诉求上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才能使得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有活力,才能增强我们国家的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