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制定的增产目标异常保守


清议:工信部制定的增产目标异常保守

 

今日媒体披露了工信部给出的到2015年国内轮胎产量,目标值为4.5亿条,其中出口占35%。按照08年3.5亿条的产量计算,此后7年国内轮胎产量的累计增幅仅为28.6%。

 

然而,根据此前披露的数据,仅2003~2008年间,国内轮胎产量的累计增幅就高达112%。如此说来,在工信部眼中,未来7年的国内轮胎行业发展将大大减速,前景不容乐观。

 

一种产品目标产量的确定,显然应当与相关产品的产量保持一致,否则,就违反了物理平衡的原则。

 

回顾上一个7年,即2001~2008年,国内汽车产量由234.2万辆增长到934.6万辆,累计增幅高达299%。另一方面,同期国内民用汽车保有量由1802.04万辆增长到5099.61万辆,累计增幅为183%。

 

鉴于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增长的势头远远没有结束,在很大程度上,中等收入家庭刚刚加入购车行列,因此,到2015年,国内汽车市场发展不仅不会出现减速,反而有进一步提速的可能。

 

那么,究竟是出于何等原因,让工信部制定了一个异常保守的轮胎增产目标呢?

 

答案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复杂地说,工信部的这一轮胎增产目标,受到了政府长期奉行的所谓抑制经济过快增长政策的影响。简单地讲,工信部的官员连起码的经济规划常识都欠缺,否则,不会忽视物理平衡,后者即使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也是一个基本常识。

 

两天前我曾接受了一个来自纽约和伦敦金融城对冲基金经理到中国做商务考察的邀请,为他们介绍中国的宏观经济。期间曾谈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必须承认,这些洋基金经理的悟性极高。当我讲到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快速增长的潜力主要来自于过往的储蓄,而储蓄在宏观经济学当中的基本涵义是未来需求的时侯,他们便立马意识到:花掉过去30年的储蓄,就足以成就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至于美国经济为什么增长乏力,原因在于储蓄不足,以至由储蓄转化而来的真实需求不足。

 

其实,中国的储蓄至今仍在扩张,不要说到2015年,就算是到2025年,由储蓄作为原动力的经济增长都不会结束。

 

为此,一点都不夸张地讲,作为中国经济的决策者,政府当局重新认识本国经济的真实情况,抛弃不合实际亦不科学的经济发展观,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