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前记:暑假前,《成都日报》资深帅哥文化版编辑主任李兄若锋,才华乱飙的川大校友,见我友情博客“望福街”,约请阿明阿红阿谦,为该报开辟“国学论坛”,每周一篇,周一见报,名曰“三人论语”。这个很恐龙的题目,吓我们一跳。“国学”是什么学,“论语”是什么语,见仁见智,至今争论不已。我个人以为,大而划之,循名责实,所谓“国学”,无非就是“中国传统之学”的总称,如同现代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总称“科学”一样。但唐儒韩愈云:“术业有专攻。”何况今天学科愈分愈细,术业愈来愈专门化,隔行如隔山。我三人专攻之业,虽然纵横上下三千年,也不过古典文学,“国学”一小分枝而已,岂敢侈谈“国学”?若锋兄笑道:照这么说,那生物分子学教授,量子化学教授,就不敢在公众面前谈“科学”常识了?貌似很有道理。他说唯一要求,报刊文章,千字文,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还有一句潜台词,若锋兄没说,但我们仨,都是毛时代培养出来的“老运动员”,心领神会:千万别说反动话!

    却说我们仨,东北爷们、江南淑女、蜀中散仙,性格不同,志趣各异,所同者,真诚而已。我算是最假打最世故者:君子中的小人,小人中的君子。但我能发自内心欣赏他们的真诚。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写题目,也没互相沟通,也不怕撞车,都是根据自己多年所读所思所悟,在不违反“四个坚持”“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的前提下,各抒己见,也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

   九月第一个周一,“三人论语”正式见报,派我打头阵。孔子所说“三达德”,智仁勇:阿明好学,近乎智,智者乐水,却差点把这个“国学论坛”给水了;阿红力行,近乎仁,仁者无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没有敌人;阿谦我冒皮皮,近乎勇,勇往直前,却四处碰壁,鼻青脸肿。我于是总结教训,扬长避短,抢占滩头,不说英雄土匪猫与老鼠忍者神龟,先说智者庄子:《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然后三人接力赛,轮番上阵。我已推出《迎风飘扬的大裤衩》《苦孝与愚孝》《孝道包含着中国人的生命价值观》等。此文为后续部队,先斩后奏,贴出来,不知是否侵犯报社版权?

  

  近些年“国学热”,《论语》更是炙手可热。我曾应邀在不同场合,讲过“国学”,也讲过《论语》。我感觉滑稽的是,好些人,官员或企业家,对“国学”几乎一无所知,连《论语》也未尝翻阅几页,却知道一句古人“雷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须知所谓“治天下”,治理国家也罢,建设国家也罢,古今中外,都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打天下包治百病的书,那是“天书”,地球人至今还没写出来。《论语》当然是伟大的经典,但就是在中国古代,经典也不只一部,儒家有“十三经”,佛道二藏的经典,更多。将儒佛道所有经典加起来,三教合一,都不可能包治天下,何况半部《论语》?提劲打靶哗众取宠而已。那么,这句“雷语”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呢?

  却说北宋初年,有个宰相叫赵普。据《宋史》记载,赵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属于工作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能吏型”官员。宋太祖陈桥兵变改朝换代,以及后来平定江南统一国家,赵普都曾参与谋划。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重用文臣,官员知识化,也算是中国历史的巨大进步,曾告诫赵普要加强学习,适应新形势。但身居相位的开国功臣赵普,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博览群书?据南宋王稱《东都事略》,每遇朝廷面临重大问题,讨论大政方针,他就把自己关在书房,打开书箱,取出一册线装书阅读,有时甚至读一整天。鬼鬼祟祟,神神秘秘,连家人也“不测也”,不知道老爷子偷看什么秘籍。翌日上朝,他成竹在胸,一语中的,一锤定音。赵普逝世后,家人整理遗物,把书箱打开一看,天啊!老爷子偷看了大半辈子的秘籍,原来只是一部《论语》。

  这个闭门偷读《论语》的故事,在我看来,很有点我们当年“带着问题学,急用先学,活学活用”的味道,典型的实用主义,如民间谚语所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赵普居官,人品如何,是非很多,姑且不论,但他确是“治世之能臣”,这有史为证,不用怀疑。但他的文韬武略,果真是临时读《论语》而来,现炒现卖?只有没读过《论语》的人才会相信。

  《论语》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的先师言行回忆录,大多为人生经验之谈,当然有大智慧在,但因其文字内容相对浅显,儒家学说ABC,在古代属于小学童蒙教材。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宋太宗继位后,赵普再度出任宰相,大家都说宰相只读过《论语》。这不是赞誉,而是讽他“小儿科”。唐诗人杜甫有一首咏河上船家的诗《最能行》:“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宰相的学问也就船家么儿的水平,也太踏谑人吧?宋太宗问赵普:“是不是这样啊?”赵普不愧官场“雷人”,善于应对:“臣平生所知,的确没超出《论语》。过去,臣以其半辅佐太祖定天下,现在臣欲以其半辅佐陛下致太平。”貌似他过去靠前半部《论语》起家,现在要靠后半部《论语》发大财似的。这是赵普为自己学问浅薄狡辩。他读了一辈子《论语》,却不知扬长避短,引《论语》中子路的话,来为自己辩解:“有民人焉,有土地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用今天的话说:实践出真知嘛,为什么只有书本知识才是学问?他却偏要护短,吹牛不打草稿,越吹越离谱。

  这也许不是信史,而是同代人编排宰相赵普的段子,如同近代流传的军阀韩复榘“关公战秦琼”之类的笑话,大多是杜撰。但明清的时候,居然被几个脑残文人津津乐道,把赵普的话提练成“雷人”的豪言壮语:半部《论语》治天下。提劲打靶,类似现代威力无比的“精神原子弹”?只有去轰炸瓜娃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