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创新精神从何而来?
盛大林
《人民日报》11月5日发表了一篇题为《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的文章,详细记录了钱学森2005年3月29日在北京301医院谈的关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看法。谈话中,钱老回忆了当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就学时“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的情况。他说,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但他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可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报道说,后来钱老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包括在一些中央领导同志看望他时的谈话。
这篇报道让我联想起了2006年年度温家宝总理与几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的一次座谈,因为在那次座谈中,温总理专门提到了钱学森的上述看法。事隔一年多之后,日理万机的总理还能记住钱学森的那番话并专门召开座谈会,还言辞恳切地说:“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足见温总理对这件事儿的重视程度。
那么,中国的大学为什么缺乏创新精神?大学的创新精神从何而来?钱学森在讲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后说,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风气民主而又活跃,学术气氛非常浓厚。”“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很显然,学术上的民主和自由是创新的关键,而中国的大学恰恰缺少这些品质。在中国的大学,主导性的力量是权力而不是学术,一个科长就能训斥教授;在中国的大学,意识形态左右着研究的大方向,很多禁区是不准碰的。学术水平的高低甚至思想观点的正误主要由权力来评判,不符合某些主义的学术观点是很难发表的。教育的行政化和科研的条框化,使高校中人大都沉迷于“官术”而不是“学术”。如此这般,还能有什么创新可言!
上述种种怪现状,并不是我的发现,各方人士无不洞若观火。有人建议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有人建议坚决推行“教授治校”……有些大学也进行过这些尝试,但结果都是无疾而终。想想也是:大学都是政府办的,政府怎么会让它游离于行政体系之外呢?学校里既然有官员,他们怎么能让教授说了算,又怎么能对有违他们信仰的思想无动于衷呢?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加州理工学院的性质——实际上,美国以及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基本上都是私立的。
创新精神需要宽松环境,而环境需要机制体制来保证。钱学森的谈话,值得我们好好思索。
大学的创新精神从何而来?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