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自评与公意表达不能各说各话


官员自评与公意表达不能各说各话

2009年11月07日07:37   南方报业网-南方都市报

导读: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首先就要求把封闭的行政体系变成开放透明的部分。公示行政官员述职报告,见证的正是这样一个走向公开的行政过程。近日,广东省组织对各地市履行基础教育工作情况进行考核,部分地方政府在官网公示了主管领导自查报告、述职报告、自评分说明等评议情况。其中,广州市副市长述职自评98分,肇庆端州自评100分,这些情况公开以后引来网友热议。公众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行政官员公示述职的方式感到新鲜,同时也并不满足于仅仅做看客,官员自评高分更是引来意见纷纭。

在长期封闭自转的行政体系内部,一位官员或一地政府在行政绩效的自评环节打多少分,这原本并不能成为公共议题。因为只要行政运作不透明,这种政绩评价就仅仅是一种内部考核行为,与公众并无多少关系。然而,政府不能固步自封,信息公开的进程首先就要求把封闭的行政体系变成开放透明的部分。公示行政官员述职报告,见证的正是这样一个走向公开的行政过程。

然而,一旦开启这样一个进程,所激化的公共生活效应却并不简单。因为公开或公示本身并不是这种进程的终极目的,而是要藉此践行某些更重要的政治理念和价值,比如公众参与,比如扩大民主,等等。就此而言,没有公众互动参与的行政公示或公开是徒劳无用的,因为公开本身即意味着打开一扇通往互动的大门,而不是公众袖手远观所展现的形式感。

因此,广东基础教育工作评估的自评报告公示之后,那些有弹有赞、汹涌而来的意见表达,就显然尤其正当和正常。尽管这中间必然带来公示官员的舆论压力,地方政府的民意冲击,但这些都如同朦胧处乍现光亮,只是走向公开的适应过程,并不至于不堪承受。相反,诸如网上述职公示为何拒绝评论跟帖之类的公众反馈,却突出地反映出官员政绩评价中的公意缺位与表达饥渴。

舆论评议对官员自评的这种反弹,是公意缺乏充分表达和有效代言的结果。广州公示基础教育主管官员述职报告,事实上是全省组织的统一考核行动,实施考核的部门和被考核官员的述职,并非类同于行政首长向人大述职这种政治关系。因此,这种公示在当前并无引入公众评议的制度驱动。有网友谓之,敢公示述职报告还是给点掌声吧。但看起来,吸纳掌声与批评都不在这种述职公示的初衷之列。正所谓,笑骂由人且由你去了。

就此而言,那些一拍即回的网络意见,以及官员述职报告公示应成惯例的呼吁,就是要求在官员评议过程中引入有效的民意参与的疾呼。这种呼声既体现在对人大代议机构加强代表性的始终吁求,也体现在具体政绩考核中对公众意见的重视吸纳。它们都是公众竭力寻求意愿表达和代言的努力。广州副市长自评98分引来的街谈巷议,不在于公众为其分管领域罗列了多少欠缺之处,而在于公众意见丧失了对行政官员直接评议的制度渠道。没有了这种东西,官员自评98分还是89分,也只有数字的不同而无实质的差别了。

官员自评高分的政绩考核现象,置于政府与民意开启沟通的当下,它的问题化首先是一种进步,因为它曾经习以为常到无人质疑,如今总算把它贴上了积弊的标签。但紧随这种进步而来的,当然还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公务员局负责人表示,今后公务员考核要坚持扩大民主,改进考核方法。对直接面向群众的窗口单位公务员,要引入服务对象评价机制,听取服务对象意见。类似这些做法,是令行政权力行使实现“目中有人”的起码要求。

但更重要的,是行政官员述职报告公示引发的对民主参与原则的检视。它需要完善精致的行政考核方案,以种种具体可行的操作把公众请到官员政绩评议的第一现场,但它更需要严肃的公共权力授与和委托程序,从而强化行政官员的公共责任和公众意识,不致在政绩评价中落于孤芳自赏的境地。官员自鸣得意,公众或有不忿。但当情绪只是陪衬和点缀,这种沟通仍只能称为各说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