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中外经销商管控比较-(四)融合之道


 

二十二、中外经销商管控比较

 
(四)融合之道
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中国功夫、西洋拳,都不是绝对的。中国的经济正值视野全球化、中西合璧,百业俱兴,恢宏气象之中,洋为中用的内资企业和本土化经营的外资企业大有人在。所谓内资企业的中国功夫、外资企业的西洋拳,不过是一种符号。
经销商政策看似是高层面的话题,实际上大到经销商年度合同的制订、经销商区域结构的设计,小到一次经销商的奖励处罚,甚至一个促销方案的设计执行,都蕴含着经销商政策管理的思路。
综观中外企业经销商管理政策制定的差异,外企不必自大。十几年来,外企在中国市场上的成功让老外们顾盼自雄,以为北京城没有我们村大。不少知名外企宣称“我们本身具有非常完善的销售体系”。我在外企打工八年,经历过所谓的“整套完善的销售体系”的教育,也曾经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走出来才知道江湖很大,外企崇尚的那些体系有科学之处,但也并非无懈可击,很多地方甚至华而不实不过尔尔。市场上,外企在中国碰壁而归并不鲜见。而内企在市场上出奇制胜,四两拔千斤,对外企造成的威胁和生存压力,已成事实。居高不下的市场人力成本,怨声载道的经销商合作意愿,平进平出无利可赚的二批通路,是当下外企的三个死穴。
内企不必自卑,对外企的所谓先进经验要懂得过滤。
比如:外企鼓吹的全渠道控制,精细化管理看起来牛气冲天,实际上有点夜过坟地吹口哨的味道,人海战术对外企而言既是一种需要又是一种无奈。抓住它满手芒刺,放掉它步履艰难。可口可乐、康师傅,都在反省自己要不要跟通路结盟,要不要尝试联销体模式,降低市场成本。内企不知就里盲目模仿,东施效颦,反受其害。
外企的过程指标思想绝对没有错,但真的执行起来需要庞大的品牌支持,执行检核督办体制,不妨先学思想,变招术,迈小步,向这个方向靠拢,不要操之过急。
外企对经销商的洗脑倒是内企值得借鉴的。许多经销商都是从批发市场的摊床一点点做起来的,素质低,全靠敢打敢拼和悟性做生意,现在市场变化、竞争激烈、利润下滑、厂家要通路扁平化、大型零售商崛起,经销商面临着残酷的生存压力,他们非常想学习。
受交往层次和眼界所限,经销商并不知道自己要看什么书、听什么课。为此,有着远大志向的厂家应该明白,在所谓的学习型组织中,应该有经销商的位置。既要请进来,办经销商管理大学,把经销商分批请到企业里系列培训,又要走出去,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资源。
中国功夫西洋拳,各有精妙之处,能学贯中西方能成为上品。
无论“居庙堂之高”的老总,还是“处江湖之远”的销售人员,无论土生土长者还是碧眼金发者,人人都能清醒认识自己的位置与作用,少点狭隘独断,多点清醒务实,必然能集腋成裘。
 
《经销商实战操作手册》连载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