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论语”:孝道中的生命价值观



古代有“三不孝”之说,据东汉赵歧《孟子》注:“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第一类是乖娃娃,父母不对,甚至可能犯罪,也曲意迎合;第二类是懒娃娃,父母年老,家里又穷,却不愿去找工作;第三类比较复杂,不结婚,没生育。孟子却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老夫子这句话,今天看来,不仅迂腐,而且霸道。结婚还是独身,完全是个人自由;要不要孩子,更是小俩口自己的选择。这跟孝与不孝,有好大个男女关系?“绝先祖祀”,断绝祖宗香火,纯粹封建迷信。
古人迷信,不假。但无论古今中外,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得信点什么,生命才有所依托,才有意义。华夏先民不是把生命托付给基督教那样全知全能的“上帝”,而是在血缘亲情天伦之乐中,在祖祖辈辈子子孙孙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流中,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喜悦。这是他们的生命价值观,也是一种宗教信仰。
事实上,所谓孝道在古代,不仅是善事父母、赡养父母,还包括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延续先辈的生命之流,以及发奋图强,显亲扬名,让父母感觉荣耀,等等。西方基督教徒说“荣耀我主”,中国儒家则说“荣耀父母”,光宗耀祖。这不是儒家孔子或孟子的发明,而是源自华夏先民古老的宗教传统。甲骨文中就已有“教”字,左孝右文,以孝为教,教人以孝,这个“教”,既是教育之教,更是宗教之教。
这些孝道观念,如“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等,即使是宗教信仰,也早已过时。但其中所包含的生命价值观,却积淀为一种文化心理,影响至今。中国父母眼中,儿女岂止掌上明珠?那是他们生命的“精神家园”。有些父母,甚至把生命的所有意义,幸福感、荣誉感、成就感等,都寄托在儿女身上。儿女不仅是“面子”,更是“命根子”。儿女有出息,他们感觉荣耀;儿女不争气,他们感觉脸上无光。我有个硕士同学,儿子平时学习一直非常优秀,考重点大学,毫无问题。但高考成绩公布后,大出意外,勉强上二本线。同学生活很潇洒,但却说,那一刻,她才体会到什么叫天塌下来的感觉!另一位朋友,更是不惜血本,从小学到中学,都为女儿选择最好的学校。老婆也辞职,陪太子攻书。结果高考,女儿名落孙山。朋友是当今社会成功人士,却感叹:这是他人生遭遇的最大失败!这是中国文化圈外的人,难以理解的。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但中国父母就是痴心不改。为什么?文化基因决定了我们的生命价值观:父母儿女,血浓于水,精神上相依为命。谁能截然分开说:父母是父母,儿女是儿女?
但人能力有大小,成功有偶然。难道儿女非得出人头地,荣耀父母,才算尽孝?《论语》记载,有个叫孟武伯的青年问孔子:“怎样做,才能算孝?”孔子回答他:“父母唯其疾之忧。”唯其疾,只有你生病,父母才为你担忧,这就是孝。
孔子论孝,说过很多话,但我认为,这句话说得最好最实在。现代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哪里还指望“养儿防老”?更休提什么荣耀什么风光。最希望儿女的,是自强自立,不做“啃老族”,不遇到挫折就沮丧甚至轻生,而是勤恳工作,快乐生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美满,家庭幸福。总之,如孔子所说,除了生病,不用父母为你担忧,这就是对父母的孝。
我就是用孔子这句话来教育“80后”儿子,以及我的学生的。

附记:为《成都日报》写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