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悔吝者存乎介


  
    作者:利奈尔

    “辩吉凶者存乎辞”,这句话很明确,也很好理解。《易经》的卦爻象彖这些辞句,都是用来阐明易卦的结果的,都是阐明易卦中吉凶悔吝的变化。这里说辩吉凶,并不说只会产生吉凶这两种结果,而是用“吉凶”二字,就把易卦的所有结果概括了。除了吉凶之外,我们知道,还有悔吝、无咎、贞、厉,等等结果。

  “忧悔吝者存乎介”,还有后面的“震无咎者存乎悔”,是这一段里面最重要的两句,我们要多说一下。“忧悔吝者存乎介”,主要也有两种理解。

  这个“介”字,一种说法是当耿介、刚介来理解。我们前面说豫卦的六二爻“介于石”,蒋介石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是说这个人像石头一样耿直、方正。“忧悔吝者存乎介”,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非常刚直、耿介、血气方刚,这种性格的人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悔吝烦恼,容易产生这些麻烦事情。古典小说里面有很多这样的人物,比如《三国演义》里面的张飞,性情耿介、刚烈;《水浒传》里面的李逵、《说唐传》里面的程咬金、《岳飞传》里面的牛皋,都是这样的人,都很麻烦。这些人特别讲义气、特别耿直,但是头脑一根筋,最容易惹麻烦、出事情,这就是“忧悔吝者存乎介”的感觉。这里对介的解释,源于爻辞本义,“介于石”也是这个意思。这是第一层含义。

  第二层含义,这个介有纤细、纤介的意思,指的是非常细微的一种差别。后来的很多易学大师,更喜欢从这角度来解释。这样理解也很通顺,介,就是界限。一个人遇到了悔吝和烦恼的状态时,说明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上了。这和“辩吉凶者存乎辞”不同,吉凶嘛,要么好,要么不好,没有什么说头。但是“忧悔吝者存乎介”,就是自己察觉到了这件事情有点烦恼、处境有点困难,这个时候就要小心,因为它已经到了吉凶的界限了。如果我们谨小慎微,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细致感觉,找到悔吝的要害所在,并加以改正、改进,结果就可能由悔吝变成无咎,乃至于变成吉。如果你不注意它,不管它,任其自由发展,就有可能由悔吝而变成凶险之象,带来很大的灾难。

  《韩非子》里面有篇大家很熟悉的文章,叫做《扁鹊见蔡桓公》,中学课本也选过。神医扁鹊见到蔡桓公,第一次见面就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国君你要小心啊!你有个毛病在肌肤皱纹里面,要小心治疗啊,不然会拖成大病的哦。中医讲望、闻、问、切,扁鹊是传说中天上的神医下凡,望诊的功夫当然是一流啦。但结果呢?这个蔡桓公一句话就给扁鹊顶回去了:“寡人无疾!”扁鹊走了以后,蔡桓公还给边上的人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哎呀,现在的医生啊,没有病偏要给你医,还说自己是有功劳的。

  这是很有意思的话题啊!熟悉中医的都知道,真正高明的医生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和西医,其实就有这样的差别。中医治未病,没有病的时候,中医也要调理你的身体,让你自己身体机能一直保持、恢复到最佳状态,以不得病而延年益寿为最终目的。西医治已病,就是你已经出现了病症才进医院,如果没有发病,就决不让你看病吃药。实际上,西医也有治未病的部分,只不过是放在卫生部门的工作里,比如搞点清洁杀毒、灭菌种痘这些预防手段。但是严格说来,西医的预防手段和中医还是很不一样。西医的卫生防疫总体来看是外在的,是注重人们生活的外部环境;而中医治未病的宗旨,才是真正地从我们的机体内部调节,使人的身心达到和谐健康。

  虽然中医强调治未病,而且也非常有道理、非常重要,但是对于这个治未病之说,还是容易引起很多不解医理的世人的垢病。前一阵社会上关于要不要中医的讨论很激烈,看来不光是现代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蔡桓公都有如此偏见,这个争论恐怕永远都没有个结果。

  过了十多天,扁鹊再去见蔡桓公,觉得事情严重了啊,蔡桓公的病已经不在表皮,而到肌肉里面去了。扁鹊还是给他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蔡桓公还是不理他。这样又过了十多天,扁鹊又进宫去,发现蔡桓公的病又加深了,已经到腑脏里面去了,再不治的话恐怕有性命之忧了。但是蔡桓公没感觉啊,还是不理他。就这么几次下来后,有一天,扁鹊看到蔡桓公,转身就走了。蔡桓公觉得奇怪,这老头子以往每次来都叽叽歪歪说我有病,今天怎么不说了呢?便派了个随从去问,到底是怎么回事?扁鹊就说,病在肌肤的时候,用点按摩、热敷就行了;病在肌肉里面的话,搞点针灸之类也可以解决;病在内脏里面的话,多吃几付火神药也能够解决问题。但是现在,君王已经病到骨髓里面去了,这个地方我管不了,是由阎王爷管的,是“司命之所属”,他要到阎王爷那里去报到了,我没有办法了。这个随从就回去报告,蔡桓公还是没有管。过了几天,蔡桓公突然觉得身体很不好,浑身剧痛,派人去找扁鹊,发现扁鹊已经逃往别处了。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就是对“忧悔吝者存乎介”的最好注释。一个人在悔吝的时候,有小毛病小麻烦的时候,自己不觉得,别人指出问题后还是自以为是,还是没有引起警觉,最后就只能像蔡桓公一样,病发而无药可救,一命呜呼,由小小的悔吝之忧演变成了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