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教育走向成熟的基石


    我们总是在批判中国的教育,从制度到理念,不管是行政机关的独断和僵化,学校的死板和保守,乃至家长所通行的对待子女以及家教的方式,无一能从质疑和埋怨中幸免。当然了,我们能从很多现象中直观的感受到这些事实,并且坦然的接受这些事实所带来的影响。譬如,抽象一些的诸如对于分数的崇拜,对于学校的管理失策,对于学生的教育方式落后,直到更为具体的例如校长推荐制的博弈,或者对于100个下蹲的考量等等。但是,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中,能够看到现象并且分析现象并不是件困难的事,只是如何看待现象背后的实质,确实需要费一番心力。

 

    其实,我们一直在或抨击或质疑的过程中,丝毫没有触碰到社会意识或者文化意识的层面,这并非人们智识的短缺,而是“身在此山中”所造成的无视——我们都是现有教育制度与理念下的产物,很多认识从小就先验的确证和定型,不会再有更为深刻的怀疑,我们存有的所有逆反也只是在社会历练中根据常理所得出的判断。所以,人们会觉得在校生不能再补课,因为那会影响到素质教育,但是谁又不是补课制度下过来的呢?只是因为补课现在的不合时宜,我们才会去否决它。

 

    在中国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从来就没有类似于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革命,所以,在中国,根本就没有真正实现过理念上对于平等自由的解放。即使在21世纪的中国,我们所操守的德性和思维,仍旧是在古老等级意识支配下所运作的。从小就被灌输,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学而优则仕”;而对于家长和老师,当然是临驾于学生之上的“统治者”。所以,学生的唯一行事方式就是恪守对家长和老师的服从,如果稍有一点反抗,就会招来无情的打压。人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老师给学生讲课,都是命令的语气,“如果你不按我教的方法来做,就是错的”,“作文就按我们平时规定的几段来写,凡是不这样写,就不能得分”,这些话语的产生我们可以归结到分数的崇拜和素质教育的缺失,但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差距也是显见的。评价我们教育中缺乏创新思想的人们,大多会把原因总结为教育制度的问题,然而,学生与老师不平等的现实,让学生不能质疑教学中给定的方法,不能抒发自己有所思的感悟,创新又怎么能实现呢?

 

    联想起西方的教育方式,教师、家长和学生不能说完全平等,至少在表象上却是平等的。学生觉得老师讲得不好,可以直接跳出来与之辩论,还可以公然和老师在讲台上摆出证据激辩(电影中处处是这样的情节,连《变形金刚》这样的娱乐片都有)。而家长更是显得“弱势”,家庭中平等的发言权和行事权,不仅让孩子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去表达兴趣和爱好,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从小就能拥有怀疑和判断的心理优势。而反观我们,老师不愿意履行和学生之间的约定,家长不愿意听取孩子的意见,无非就是权力欲支配下的等级意识作祟。也难怪老师们会反对做100个下蹲,因为没有哪个王子愿意“与庶民同罪”。

 

    理念上的东西,不像现象那么容易改变。我们在教育中急功近利的制度革新反反复复搞了这么多年,花样百出,但是真正的改变呢?昨天是素质教育改革,今天是禁止有偿家教,明天校长推荐上大学,直到连小学生的书包重量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我们能感受到风气或是氛围的好转么?思想深处的痼疾不改,这些细枝末节的修补便不会有任何的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