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自然之道


说明:1999年底,我写完《微软的管理与企业文化》之后,就开始构思我心目中的现代管理学,到2000年3月份开始下笔,题目是《经营:自然之道》,从哲学方法论上对西方管理进行全面批判。开头没几页,我就感到自己实践经验不足,因此文章难免有生搬硬套、东拼西凑之嫌。这样的成果是要害人的。因此我就搁笔了。当时的想法是,既然是要批判西方管理学,那首先就得弄懂西方管理学。因此从那以后,我就把写的论文抛到九霄云外了,下苦力去实践西方管理。阿弥陀佛!中兴通讯无疑是最佳的实践基地。从2000年到2007年,我在中兴通讯实践了近8年时间,后来到金蝶软件咨询事业部再实践。现在全胜经营学已经问世,无论其理论的丰满上,还是实践的功底上,和十年前都不可同日而语了。《经营:自然之道》这篇全胜经营学的雏稿,也可以公布了。请大家参考。谢谢支持。

 

经营—自然之道
一、对《管理学》的质疑
    主流的管理学将管理定义为“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即定目标”,并将管理的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主流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也正是按照这一职能划分组织起来的。相应的,其细分科目,如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都是此理论体系的展开。随着新的管理思想不断加入,似乎这一思想体系也日益完善了。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但事实上这一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好象不太大。如,优秀的企业家很少是熟知这一理论的,特别是国内的企业家,他们大多受到《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毛选》的影响比较大。另外,有些系统学习了管理学的人,在实际工作中却表现的不佳。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说明,这一理论是存在重大缺陷。
二、主流管理学的缺陷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主流管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以下缺陷。
1、经验论的缺陷
    主流管理学在这方面的缺陷是明显的。早期的管理理论就是来自于经验,这在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出版)中表现的很明显。作者从自身的工作经验出发,对管理的一般原则进行了总结,把管理要素看成是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主流管理学秉承这一经验主义的结论,经过不断的研究,将管理的职能重新调整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
    另外,主流管理学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管理就是这样的,而不是其他的?理论分析在哪里?没有理论支持的结论,就象虔诚的巫医一样,即使再虔诚,也是不可靠的。
2、分析对象的缺陷
组织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主流管理学将企业管理活动看成是组织的管理者的工作,并用将管理活动分为五项职能进行研究。但我们往往发现,复杂的系统的命运往往由组织成员决定,优秀管理者只是顺应了成员的意愿,发掘了员工的潜能而已。这一思想在经济学中表现的最明显。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就将个人主义作为基本的公理,强调“看不见的手”对经济活动的强大控制力;到凯恩斯,更是强调政府只在宏观方面对经济进行干预,而不能束缚个体的经济自由。
3、专业化的缺陷
    管理学认为自己是从泰勒、法约尔、梅奥的实践研究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专业,这就是他的专业化缺陷。我们常常听说,有些人是从艺术、历史、文学中领悟管理思想,有些人是从兵法、政治、战争中学习管理方法。恰恰相反,不多的人才愿意从管理学本身来学习管理思想。为什么呢?彼得.德鲁克曾对管理有自己独到的定义:“管理是人类价值和行为表现、社会秩序和知识追求的综合法则”,是“从经济学、心理学、数学、政治理论、历史和哲学中吸取营养的科学,简而言之,是一门人文科学。”
    家庭、企业、社会等各类组织的管理原则是相通的。优秀的管理者,往往也是优秀的家庭成员、优秀的朋友、优秀的公民。但我们知道,其通用性的原理是无法从传统管理理论中获得的。
三.缺陷来自哲学方法论
以上弊端是相互联系的。基本的弊端是把管理看成管理者的活动,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一种单向行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其哲学依据是控制论:
企业是一个设计好了的、趋于精确的计划—执行—监督—反馈—再计划的有序的控制系统。管理工作就是执行这个系统的控制职能——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
这种方法论难以解决员工的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协调问题,即由于员工是动态的,其需求是多样,很多需求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目标的协调是相当困难的。另外,外界环境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个系统要经常调整。
(由于篇幅较长,请参考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