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纪连海应邀做客首都师范大学 “校长邀你听讲座——杰出校友成才之路系列漫谈”,向到场的三百多名同学讲述了他在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前身)度过的大学生活和毕业之后的人生奋斗经历。纪连海特意选择感恩节回到母校,他说:“人要有尊严地活着,还要学会感恩。”
因为近视度数高差点没入学
1982年秋天,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已开学40多天了,我才刚来校报到。学校因为我近视度数较高而对是否录取我一直举棋不定,多亏了我的高中班主任积极奔走我才被录取。从此,我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写。我们历史系当年也因此突然冒出第71个学生。
当时,系里都没有备用的课本。最让我郁闷的是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可我却连课本还没有呢。而且作为历史系的学生,我竟然没有去过周口店。不过凭着我一直对历史的喜爱、中学期间扎实的历史功底,期中考试还是顺利pass了。
大学期间,当时北京师范学院的图书馆藏书量较大,号称“京城五大图书馆”之一。我就天天泡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读书。爱看书的人却没钱买书是件很痛苦的事,于是只能借书、抄书。买的书少之又少。当时学校每个月会给学生发二十九块五的人民助学金和四块钱的交通补助,但我的生活费每个月绝不会超过16元。攒下的钱都用来买图书馆低价处理的古旧书。还有一次因为月票过期,我被公交车工作人员“扣留”了,最后还是一个小学同学才把我“赎”出来。由于我读书很多,毕业留言时,班里一半的同学都称赞我“博闻强记”。遗憾的是,因为后来多次搬家,我的手抄本和买的一些古旧书失散了,如果它们能保留到现在是很有纪念意义的。
我的大学老师对我影响也很大。当时,主讲北洋军阀史的黄一欧老先生就让我体验了一种在当时看来新鲜生动的历史教学方式;于友西老先生则教会了我“严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做老师的应以学生超过自己为荣,学生应以超过老师为荣,这样才能进步和超越。
不放弃“坏”学生
1986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昌平四中。这是一所新建初中校,大多数好学生转走了,留下的多是“人见人怕”的“坏孩子”。
如果一个男生一节课睡觉没说话,就算很乖的了。当然,我并没有放弃这些学生,只要有时间我都会与他们沟通,理顺师生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每节课前,我都会拿出5分钟让学生上台讲历史故事。遇到顽劣的学生,我当然也会很严厉的。
如今的教辅资料铺天盖地。当时我从不给学生买教辅资料,而是自己买几十种并精选,然后用铁笔在钢板上刻好后油印。1989年我又转到昌平二中教高中,97、98、99连续三届高考创出佳绩,还有两个学生同年考入北大,为昌平二中打了“翻身仗”。
我认为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当时的“差生”后来对老师都十分尊重和感激。阎崇年老师在扬州被“掌掴”事件发生后一个月,我参加活动时,就有学生安排的“便衣”保护我的安全。这点让我很感动。“好”学生是老师的骄傲,“差”学生是老师的依靠。
爱读书的习惯为我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读书是我最大的爱好,凡是有字的纸我都会读完。一次我在一张用来包东西的2001年3月8日的《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了北师大二附中的教师招聘广告。于是我前往应聘。在三个应聘者中,我最早到场。最后我应聘成功了。我是那种 “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我很喜欢相声,尤其是单口相声。我没有“圈子”的概念,当然也不接受社会上给我的所谓“大师”的身份。我的身份就是一名中学教师。
作为大学生,不要太在乎大学的名气,而要让学校以“我”为荣,奋发向上,不要自暴自弃。
http://www.cq.xinhuanet.com/edu/2009-12/14/content_18491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