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2月15日,1931年的今天,蒋介石第二次下野。
自1926年北伐战争中崛起到1949年败退台湾,蒋介石的一生,共经历过三次下野,期间的经历颇为值得深思。先简单介绍一下蒋介石第一次下野。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期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从广州出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1927年4月18日,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在上海制造了背叛革命的“四•一二政变”之后,在南京成立了一个同武汉国民政府唱对台戏的新政府。名义上胡汉民是南京政府主席,实际完全是蒋介石在幕后操作。同年7月15日,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也背叛了革命。此后,在与武汉国民政府在军事上的争夺中全线溃败的蒋介石众叛亲离之后的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在上海通电下野。此后不久,宁汉合流,武汉国民政府迁都南京。
此时,分别坐镇于郑州和太原的冯玉祥与阎锡山二人,无力对付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宗昌的大举进攻,于是电邀蒋介石再掌兵权,联合伐奉。基本上控制了南京政权的桂系政客因为无法调遣各路诸侯完成北伐革命,所以只好再次与蒋介石联合起来共同北伐。于是乎,1928年1月27日,蒋介石官复原职,再次担任北伐革命军总司令,不久又担任了国民政府主席。此后不久的1928年底,随着张学良在东北“改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表面上结束了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
但在随后不久的1930年,蒋介石为要确立个人独裁统治的局面,以“裁军建设”相号召,力图“编遣”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军队,加剧了与各军事实力派之间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见,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连绵不断。凭借西方列强和江浙财阀的支持,蒋介石一一战胜了各派力量,巩固了自己的独裁统治。
1931年5月,各反对蒋介石的势力在广州另立国民政府,以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对抗。恰在此时,“九•一八事变”爆发。面对这等情势,共产党和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停止争斗,谋取和解,团结一致共同对外。
1931年10月,宁粤双方代表在上海达成了和解条件:蒋介石下野,广州政府取消。1931年12月15日蒋介石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和北伐军总司令的职务。12月22日,蒋介石正式发表了第二次下野通电。
其实,尽管蒋介石下野不在其位,党政军大权依然掌握在蒋系人员手中:宋子文控制了财政系统,效忠蒋介石的黄埔系官兵是中央军的骨干力量。在这等情势下,汪精卫也好,胡汉民也罢,谁也不敢在南京城指手画脚。随后不久的1932年元旦,林森就任国民政府主席;同年1月28日,汪精卫就任行政院长。
说来也巧,就在汪精卫就任行政院长这天,日本人又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各界人士纷纷声援、支持十九路军的抗日爱国行动,全国的抗日浪潮日益高涨。1932年3月18日,在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上,再次复出的蒋介石被任命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参谋长,蒋介石又成为政坛领袖。
从蒋介石的两次下野,又两次复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力才是硬道理。
历史上的今天之十二月十五日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