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大国》连载
我一到波士顿工作,就喜欢上这个城市。因为想在这里安居乐业,就有了看房子的瘾。而上了瘾后,就不仅要看自己想买的房子,还热衷于看那些买不起的豪宅。
出去看房子是了解美国社会的一个最好的手段。大部分市场上的房子是旧房,你走进一栋美国建国以前的房子根本不奇怪。你去看房子时,旧房主一般还没有搬走,只是把家里收拾一下,自己离开,让房地产中介人接待你参观,这叫Open House。周末看几栋房子,不仅能了解美国家庭建筑的历史,而且通过家里的摆设、照片等,对美国人的家庭生活也有直观的感受。
最近看的两栋豪宅印象颇深。一栋在波士顿远郊,有3000平方英尺左右,标价80多万美元,是个2003年的新房。房主是一对年轻夫妇,看照片30岁上下。房子豪华得像个宫殿,其婴儿室就是一个套间,里间是宽敞的婴儿卧室,摆的小床在市场上也见过,要1000美元上下;外间有各种换洗衣物、尿布和洗澡、烘干的卫生设施。这么伺候一个婴儿,实在令人目瞪口呆。
另一栋房子在波士顿近郊。4000平方英尺左右,标价170多万美元。里面的设备、装修非常新,却是个18世纪的旧房。介绍辞特别注明:欢迎走进历史!房地产的中介人称,这种旧房,每平方英尺的售价比新房还高一些。我走上二楼,如同进了一个小迷宫,回廊曲折,卧室、厕所一间套一间。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么大的房子,楼上的居住空间并不显得宽敞。这家的孩子太多。孩子们都睡上下铺。我大概数了数,有七八个孩子的床位。下楼向中间人打听房主的根底,对方说这是一个“复合式家庭”,即夫妻两人过去都有过一个婚姻,并且带着前一个婚姻的孩子走到一起,组成这个超大的家庭。
我前文已经介绍过,发达国家目前普遍面临人口萎缩,美国则一支独秀,人口稳定上涨,生育率抬头。马萨诸塞州是近年来美国唯一一个人口不涨反跌的州。不过,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州,你看到这样的景像也不免会问:难道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婴儿潮?
众所周知,“婴儿潮”一词,描述的是二战后发达国家的人口现象。战争一结束,老兵回家,夫妻团圆。九死一生之后,突然进入富裕、和平的生活,大家拼命要把失去的年轻美好时光补回来,免不了要恩爱缠绵、不停地生孩子,形成一个人口高峰。本来,在二战前西方国家赶上大萧条,失业率奇高,人口增长缓慢。1934年人口学家Enid Charles在其《家长的没落》(The Twilight of Parenthood)一书中,称马尔萨斯的人口过剩危机已经被人口不足的危机取代。经过史无前例的战争,大量人口死亡,更加重了这样的危机感。婴儿潮则一下子创造出了充足的劳动力,彻底解除了人们对人口不足的忧虑,为战后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婴儿潮,除了儿女情长这类基本人性外,还有外在的经济社会因素。特别是在美国,人们本来预料战后会有一个大经济萧条,结果却赶上前所未有的繁荣,生活容易了很多。那些正处于生育期的年轻人,更是春风得意。比如,在1956年,25岁到34岁的男性,平均收入是45岁到54岁这一代的97%。这个数字,到了1980年就跌到79%。其中一个原因,是1920到1930年代的生育率太低,再加上二战的伤亡,使战后年轻人奇货可居。再有,当时的“退伍军人法案”,等于给所有退伍兵提供了免费的大学教育。许多战前做梦也不敢想上大学的穷孩子,竟能拖家带口地进了哈佛、耶鲁,使这一代人在教育上有了个真正的大跃进。1949年,一对年轻夫妇支付350美元定金,一个月30美元的分期付款,就可以搬进郊区的独居中。“退伍军人法案”则更为优惠:退伍兵到银行交一美元,就领到买房子的贷款,有所谓“一美元一栋房”的说法。
更重要的是,虽然二战时男人打仗,女人充当劳动大军,但当时社会文化保守,战争一结束,妇女就回来重新当家庭主妇。1950年代美国经济起飞,成为“世界工厂”,高中生毕业时,工厂里总有终身的工作等着。所以,大家高中恋爱,毕业结婚,婚龄迅速降低。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洗衣机、烘干机、吸尘器,乃至冷冻食品等新奇的产品,大大减轻了家庭妇女的劳动负担。一时间,年轻人早婚、有钱、有房子,妇女回到厨房,家务劳动迅速自动化,大家不生孩子还等什么?如今,1940年代末期到1960年代初期出生的婴儿潮一代即将退休。他们是美国战后经济的主力。他们的退休,以及他们对养老金、医疗服务的需求,一下子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负担。于是,在他们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之际,人们开始谈论美国是否正在出现新的婴儿潮。
这一话题的出现,并非出于对婴儿潮一代的怀旧。看看美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规律,现在确实有许多新婴儿潮的迹象。美国早期历史是人口高速增长的历史,在1880年以前,一个妇女生7到8个孩子。到了1900年,这个数字跌到2.5左右。以后赶上大萧条,养两个孩子的家庭都少了,生育率跌至替代水平之下,人们开始担心人口不足。但是,经过二战,生育率迅速反弹,到1957年,美国妇女平均每人生3.8个孩子,几乎是1940年前后的一倍。到1960年,这个数字也仅略微下降,到3.65。到1965年,生育率降到2.9,婴儿潮基本结束。这个时期出生的孩子给当今的美国提供了主要劳动力。1970年,生育率降到2.5,1972年降到2.01,低于2.1的人口替代生育率。1976年生育率触底,跌至1.74。随后开始缓升:1980年到1985年达到1.84,1990年代则开始大幅度上浮,大部分时间出生率在2个孩子以上,这个水平基本保持至今。1989年,美国有400万婴儿诞生。这是1954年到1964年婴儿潮时代才达到的数字。从1990年到200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3300万,比专家预测的高得多,形成了婴儿潮之后的又一个生育高峰。
那些希望美国人口稳步增长以维持国力的人,看着这样的数字,觉得人口发展到了一个新周期,企盼生育率继续回升。他们还特别指出一些类似战后婴儿潮的现象:冷战后的美国经济和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一样,出现了持续、高速的增长;美国在世界中的霸权急剧提升。年轻一代,赶上IT经济的大潮,一下子富裕很多。美国人的房子越造越大。根据全美住房建造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ome Builders)的统计,1950年新房的平均面积是963平方英尺,如今则是2400平方英尺。1950年出生的孩子一般是兄弟或姐妹挤在一间,睡双层铺;现在的孩子往往自己一间房。从空间上讲,多生孩子的余地相当大。再有,在富裕阶层,出现了家庭主妇的回潮,甚至一些女权运动的领袖,也公开为自己当年没有要孩子而后悔。离婚本来是破坏家庭、抑制生育的因素。但是,如今大部分的孩子的父母都离婚,大家对此习以为常。在世界范围的的统计数字表明,离婚率越高,生育率越低,但美国的离婚率比日本和欧洲高得多,生育率还是比别人家高。民调也一再表明,即使那些单身或没有孩子的女性,绝大部分希望要孩子。再看看席卷美国的收养孩子热,看看家长在孩子身上投入的越来越多的时间和金钱,看看那些昂贵的私立学校、高档玩具,美国孩子的文化水平正在蒸蒸日上。
毫无疑问,美国人喜欢孩子,想要孩子。但是,能不能要孩子,却由不得自己。这里的一个核心理由,就是孩子太贵。说百万富翁才养得起孩子,已经不是一句玩笑。
根据Phillip Longman的计算,在美国把一个孩子养到18岁,保守地计算耗资也达百万美元。这个数字怎么得出来的呢?假设一对30岁的夫妇,每个人的年收入为4.5万美元,大致是美国人最普通的工资。孩子一出生,不仅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要有许多花费,当母亲的首先要辞掉工作,家里收入少了一半。等孩子长到5岁到公立学校上了学前班,当妈的可以出来工作。但是,就算她还保持着原来的工作技能,她一开始也不能干全职,收入比没有孩子的妇女少得多。仅此一项,等她孩子长到18岁时,她的工作收入就损失80多万美元。而衣食住行方面的费用,一个孩子这17年至少要花掉20万美元。这样就上了百万。
这还不算完。现在的孩子不是到18岁就脱离父母。他们要上大学。上大学一年的开销,怎么便宜也得近2万元。要上常青藤,一年会达到4万美元以上。考虑到美国大学的奖学金和贷款,这笔费用可以大大减少,但养一个大学生,怎么也比养一个在公立学校上中小学的孩子开支大。孩子18岁上大学时,母亲已经48岁,理论上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但一个快退休的人,几乎不可能找一个职业女性的高薪工作。孩子18岁以后的经济损失,成了一笔算不清、但不可忽略的账。
如果母亲从小把孩子托出去,自己保持工作,工资损失会小一些。可惜托儿费用会上来。得失相加,这17年可以少损失5到10万美元,但总开销还在百万美元上下。为了对付这样昂贵的费用,有的家庭干脆采取“规模经济”的战略:反正当母亲的已经丢了工作,生一个也是生,生两个也是生。特别是几个孩子出生的间隔如果计划得好,大孩子可以帮助看小孩子,平均每个孩子的抚养费用会大幅度下降。可惜,不管费用怎么降,养两三个孩子不可能比养一个孩子便宜。百万美元,成了想要孩子的“底价”。试想: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一生有几个百万?
孩子的价格,对美国的自然人口增长率形成了限制。这也是美国为什么需要移民的原因。根据2000-2001年间的统计,这一年人口的增长,60%靠自然增长,40%靠移民。另外,1990年代美国人口增长在发达国家中领先,并且这个趋势还将持续下去。这又触发了另一个现象:住房价格的上涨。本世纪头5年,美国住房价格上涨了50%。在波士顿地区,抛开我上面提到的豪宅,一般平民百姓的房子,怎么也得四五十万美元。现在看来,这样的价格属于房地产泡沫,已经破灭。美国房价最近两年开始大跌。但是,从长远看,只要人口在上涨,价格崩溃后还会涨回来。难怪不少人预言,不久的将来,一般老百姓的住房也得超过百万。
孩子生得越多,住房面积就越大。面对百万婴儿、百万住房的局面,谁生得起呢?从目前的情况看,在波士顿这样的大都市,还是那些年薪在6位数以上的人生得起。一个人挣十几万,配偶就可以不工作,以目前的水平,50万可以买个很像样的房子。最近十几年的经济起飞,创造了庞大的6位数年薪阶层。所以,近年来在这一阶层中出现了家庭主妇的回潮。几年前在房地产泡沫的顶峰,我周末开车去看房子,在几十万到上百万美元价位的房子中间开车开一个小时也走不到头。有时不免惊叹:哪里来的这么多百万富翁?
美国到底是否有了一个新的婴儿潮?我看没有。虽然目前美国的生育率已经接近2.1的人口替代水平,但是白人妇女的生育率仍然不及1.9。甚至黑人妇女的生育率也在替代水平之下。只有拉美裔移民,生育率高达2.7。最近经济不景气,估计对出生率的影响非常微妙,现在还不好预测。失业率的攀升减低了收入水平,大家没钱养孩子了。但是,房子便宜了许多,2009年头三个月出售的房子,73%属于一般老百姓可承受的经济型。这可能鼓励生育率。那么,未来几年美国是否会有婴儿潮?这就要取决于美国的经济。如果经济能够迅速回到高速增长的轨道上来,社会不断制造出庞大的6位数年薪阶层,妇女不断回来当家庭主妇,美国妇女的生育率就会小幅提高,超过替代水平线。不过,有百万婴儿、百万住宅这两座财政大山在前面摆着,半个世纪前那种戏剧性的婴儿潮,几乎肯定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