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排的“三可”与刘先明讲的“四可”
一、减排的“三可”及我国的态度:
1、什么是减排的“三可”?
“三可”是指减排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关于“三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关规定是:
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应做到“三可”,而发展中国家可以自愿减排,其减排目标为国内目标,不必接受国际监督。
2、解振华谈“三可”: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12月14日表示,中国自主采取的减缓行动是公开透明的,有法律保障,有统计考核体系和问责制度,要向社会和世界公布,但绝不接受国际“三可”。
3、温家宝谈“三可”:
关于温室气体减排可测算、可报告、可核查的三可问题,温总理强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只有获得国际支持的减缓行动才接受“三可”审评,自主采取的行动则不接受国际“三可”评审。
4、哥本哈根协议(中文版)关于“三可”的描述:
碳减排和发达国家的资金援助的测量、报告和核实工作,都将根据现存的或者缔约方大会所采纳的任何进一步的方针进行,并将确保这些目标和融资的计算精确、健全、透明。
二、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讲的“四可”: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曾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首都机场等多家单位讲授过《精细管理工程》,也曾为海信讲授过《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在讲授中,都讲到“规范化、精细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所具备的特性”的问题,其中涉及到“四可”,详见:
(1)系统性;
(2)专业性;
(3)科学性;
(4)标准性;
(5)适应性;
(6)可操作性;
(7)可记录性或可反馈性;
(8)可追溯性;
(9)可定量或可检验性;
(10)与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对应性。
不难看出,“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与“可操作性、可记录性或可反馈性、可追溯性、可定量或可检验性”,在一定成分上,是相通的。
刘先明简介: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40多家单位借鉴了其研创的精细管理工程;首创了“签约总经理”的咨询新方式;首创了“岗位主人翁”的新概念,并赋予其科学内涵。2008年入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行业百名功勋人物”;2009年被推荐为“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或建国60周年创新人物”;曾被评为中国十大企业管理咨询师、中国十大培训师;专长于为企业提供精细管理工程、企业文化、管理创新等咨询、培训服务。E—mail:[email protected],Msn:[email protected];电话:1391082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