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之路(五):怎能就此擦肩而过


哥本哈根之路(五):怎能就此擦肩而过?
卫金桥/文
   昨天晚上临睡之前我仍然在不断刷新sina,因为yahoo中文和sina汽车两份几乎完全相反的新闻让我一度迷糊。
   Yahoo的主图片新闻说《哥本哈根未能达成协议》,sina首页的头条则说:《哥本哈根峰会结束达成初步协议》,事实证明,两家网站的编辑并没有错,只是,yahoo比sina更悲观一些。


    没有比我们的未来成为政客手里的玩物更可悲的了,事实上,这场号称30年来最大最重要的一次峰会是以失败告终的:没有任何法律约束、也没有实质性的减排规定——全凭各位自觉,全凭道义上的自我约束。我们期待的哥本哈根奇迹,或许已经就此擦肩而过~~
    我相信已经习惯奢侈生活方式的美国人肯定会大大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不比为未来改变更多——也不会为子孙后代考虑更多。
   期望哥本哈根成为人类历史发展里程碑的奢望基本破灭,或许你还会把新的期望放在明年年底的墨西哥气候会议,但是从历史来看,在政治和经济差异如此之大的世界,希望人类的生活行为向着一致性自我约束的难度比上青天更甚。
   从上周四开始,我就和我的同事们一起沟通关于哥本哈根对于改变人类日常生活变化的谈论,的确,除非所有的国家立法,否则依靠道德约定,我们很难真正从观念和行为上彻底改变目前的高排放生活。
   记得11年之前,我刚刚工作的时候买的NOKIA3210,我一直到5年之后研究生毕业都在使用——除了带电时间缩短到一天之外,这款手机陪伴我整整5年,但是现在,无论是最新款的Iphone和老套的NOKIA,坚持使用一款手机一年以上,要么手机出现质量问题,要么因为更新款的产品吸引着你购买。惭愧的是:我从2003年到现在,手机更换的频率也从3210的5年缩短到2年多。
   没错,绝大多数的IT产品早已丧失了耐用消费品的功能,无论是手机、电视或者形形色色的新产品,我们在享受科技和文明进步带来的欢愉的同时,殊不知这些都是我们加速掠夺有限的资源的代价——除了加速现金流的进出和GDP的贡献,我实在想象不出无休止的掠夺还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什么?
    吃惊的是:汽车行业也在发生着这样的变化,除非更新换代车型极为失败的案例,以前一款新车型的产品生命周期是6年左右,大众和奔驰等德国品牌似乎还要更长一些,但是,随着IT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大规模使用,还有大众的审美疲劳速度加速压力,大多数的品牌的一代车型生命周期悄悄缩短到5年左右,虽然在我们国家目前因为市场过于分散和需求差异化还没有发生一款车型销售超过10年以上的极端现象,但是在海外市场上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也是不争的事实。
   一方面,我们要承认新产品在排放和技术上的优势有着巨大的进步,但是,你必需也要承认,我们对于汽车产品更高、更快和更时髦的需求正在加快铁、石油、稀有金属以及树木(橡胶)甚至动物(真皮座椅)一系列产业链的资源渴求速度。
    我们对美好的追求,似乎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但是如果我们无法停止把这种渴求转为掠夺式的索取,那么,遗留给人类可以延续的未来空间并不乐观。
    哥本哈根之路已经走向终点,如果说,我们不愿就此错过美好的未来,如果你不把人类可以延续的未来寄托在政客们博弈上,就让我们约束自我开始,让活在当下的我们,从“心”开始吧!

 

(sina汽车独家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