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瞩目的四川大学怪才偏才招收进入到了最后的阶段,从4万名预选者中挑出4名“偏才怪才”,可谓是万里挑一,这不由得让世人充满期待。然而,虽说川大给出的挑选标准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兴趣和特殊专长”,所使用培养方式是“挑选最具师德和最有文化底蕴的导师”,但是最后压轴的,还是在他们“必须参加高考,并且满足高考成绩”,才能破格录取。
学校的举动彷佛有些多此一举,也让人不能理解和接受,既然是在招收偏才怪才,而且前置的程序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就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兴趣和特殊专长”,为什么还要满足高考成绩的标准。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参加高考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但是既然要求了“满足高考成绩”,那么自然是分数越高越好。这很容易理解,毕竟怪才和偏才的测试是没有客观标准的,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才能考察出偏才和怪才所具备的才能;而高考成绩是显见的,一次考试,几个小时就能摸出分数的多少。两厢取舍,显见的东西肯定比不容易捉摸的要更让人得出倾向性的结论。
我们总是在抨击高考不能考察出学生的真实素质,唯有在分数上能够显示出“成绩”的优劣。所以,成绩一般就只能意味着“分数”,分数高的学生,能够通过分数上大学的学生,显然就不能够称其为“偏才怪才”;而成绩不够好分数不够高的学生,通过成绩上不了大学,却又在某些方面显示出异于常人的素质,我们才总是为这一群落扼腕叹息,他们也才是被甄选通过异常超脱素质而进入大学的人选。既然认识都能统一到这个层面,那么为什么还需要他们参加高考,是制度不能被打破的守旧心理作祟,还是认为偏才和怪才在高考中的成绩也要作为他们被录取的参考?
前面的理由显然是不能成立的,既然下定决心,声势浩大的在几万人当中挑选,搞这么大动静当然是不怕被指责说破坏了规矩。况且大家都觉得现在的高考一定要改革,不管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那么川大的举动显然就是顺应了民心的良善行为,恐怕也是没有多少人在背后戳脊梁骨。而后面的理由,那是更不能成立的,偏才和怪才向来都不是以成绩示人的,又怎么能通过高考展示出自己的水平。让偏才们去参加高考,除了能给他们总是被人瞧不起而脆弱无比的自尊加上沉重的负累之外,也只能让这个选拔偏才怪才的标准蒙上了阴影。
学校在革新和守旧的心理间徘徊,这很容易理解——既想做那排除万难迎头而上的改革者,让人投去称许的掌声,同时也不想因为破坏了陈化的规矩而受到非议。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最简单的应对方式当然就是“二者兼有”式的包容并举。但是,不知道在最终的标准中,高考成绩的分量会占到多少,而不好估量的怪才偏才的成色又会占到多少呢?
后来当了清华大学校长的罗伟伦,当学生考北大的时候,数学得了0分,蔡元培和胡适见他作文写得非常出色,力主要他入学。而北大的规矩是,任何一科得0分者不能录取,为此蔡和胡多次奔走,甚至拍了桌子,后来终于成功将他录取。现在的问题,并不在于一次甄选偏才和怪才的考察,而在于真实的为偏才和怪才做点实事,让他们有安身立命之处,这样,才不至于让人家在无休止的折腾中灰心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