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支撑高地价?


 当前土地成交价格动辄溢价四五倍,再次出现地价接近甚至高于房价的情形。究竟什么原因使土地市场在经历了短短的一年多调整之后,竟然爆发出如此的强大火力?是经济全面恢复了?还是地产商钱多了?这个问题本人在08年曾经撰文谈到,其实真正的原因应该在于国家资本的介入,也可以说商品房地价的高启,是中国政府战略调整的显现,是通过经济手段达成政治目的的经典之作。其对市场的影响最终将表现为炒房游资的长期深度套牢以及民营资本在中心城市的挤出。而其最终目的在于达成中央政府的民生目标----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因此,处于不同利益分配层面的人群应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下面是本人在2008年12月11日发表的文章,或对大家应对当前市场变幻有所助益。
 
国家资本成主流,地产融资需谨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了,主基调基本没有大的改变。保增长,促内需,改变产业结构仍然是主要方针。正如我刚刚在中国经济应着重避免再次形成三角债 一文中指出的国家资本将成为2009年中国经济投资的主流,其实早在今年5月2日我在房价回暖--市场惯性,产业调整--客观.. 一文中就曾经谈到,当前政府是资金的最大需求者。而今在金融调控政策已经取得成效的情况下,紧缩银根显然已经完成了阶段性使命,放松银根已成为必然,但前提是政府手中必须拥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如何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呢?发行国债是本界中央经济会议确定的一个新的议题。扩大财政赤字以应对经济危机本就是凯恩斯通货膨胀理论应对产业不平衡的核心观点,在理论上完全可行,问题的关键在于采取这种措施的时机把握以及因此可能带来的对民营经济的冲击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消化。
 
  “开弓没有回头箭”,政府调整产业结构的决心是不容质疑的,于是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众多的实体企业面前——在新一轮调控中,自己所在的行业是否受益?从这个角度理解本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次投资分配会议。合理分配,确保重点是没有争议的,那么何为重点?房地产业是否在重点范围之内?恐怕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其实在之前的中央相关战略部署我们还是能够看出一些蛛丝马迹,由此也不难想见下一步的投资主线,问题在于身在局中的企业本身能否接受这一即将成为现实的“准现实”。本人的看法2009年房地产业不在重点支持行业,关于这个问题我在11月14日的冬天未到何言春来早?一文中已有论述,本文再做一点简单的补充。众所周知,引起美国金融崩溃进而波及世界整体经济的本次危机,其根源就在于金融系统的次级贷款的不良资产,在我国虽然金融衍生品没有那么丰富,而且我国也不具备这些衍生品的生存条件,但正因如此,金融业在商品房市场中的投入才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相对于美国的经济基础,我国的房贷(包括企业和个人)难道不相当于次贷吗?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任何新事物包括金融产品都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产生的,单纯的就事物本身的存在与否而不考虑其赖以存在的客观条件展开对比和分析即使不是主观错误,但至少也是走入了形而上的误区。因此,要中央放开对地产业的紧缩银根,最起码的一个条件就是房贷的风险等级降低到警戒线以下,虽然就目前为止中央还没有发出这方面的警示,但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难道还看不出来吗?真等到政府发出予警信号,恐怕就走近崩溃的边缘了,还是那句话,先机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什么都等到明示,何来先机?这个分析我在今年4,5月份的时候也曾经撰文谈到过。至于这个控制的周期有多长,我在当时也多次提到根据产业调整投资收益的周期,考虑到中央自2003年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应该在2——3年,这就是开发商本次的冬天。不过借用农作物的一个自然规律来讲,这个冬天倒是已经取得先机的地产商播种冬小麦的决好时机,当然这是建立在对中国经济拥有信心的前提下。顺带说一下,虽然是冬天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市场供应品种都要深幅调整,普通商品房就不在此列。所谓的冬天仅仅针对大部分跟风入市没有完善管理机制或实力不强又没有取得降价先机的企业。
 
   综合上述分析,广大的地产企业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应采取务实的措施为宜,借用王石的话讲“不要心存侥幸”他说不要中央救,要我说中央不会救。至于昨天晚上中央电视二台播出的关于对某市长的对话栏目所谈到的希望中央对地产业给予金融政策的扶持的想法,应该代表了一部分地方政府的意见,但事实上显然违背了中央的基本经济思路,还是三思而后行的好。政府如此,企业更应该慎重,不根据自身的实力和财务状况,不能准确的分析市场的发展趋势,不采取果断稳妥的经营策略,盲目的寄希望于中央,盲目的扩大负债比例,最终的果子恐怕不是一般的苦,而是要相当的苦,苦到难以下咽。如果再因此引出经济问题,后果就更难以设想了。
   一句话,既然没有及早转变思想,先机已失,那么退而求其次,降低损失是最好的选择。条件不同,危机面前,市场没有统一的策略可循,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