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胡舒立《财经》将进入多事之秋


《财经》杂志人事震荡,近日终于落下帷幕,以创办人胡舒立和她的团队几乎集体离职而震撼业界。我以为,对主办方联办和离职的胡舒立及其同仁而言,这是一个双输的结局。

  《财经》已经打上创始人胡舒立个人深深的印记,这个印记是任何人所无法抹去的。胡舒立的性格就是《财经》的性格,《财经》的一颦一笑就是胡舒立的一颦一笑。

  没有胡舒立及其团队的《财经》,一定会进入多事之秋——不管谁来做领头人!

  为什么?

  如果你有胡舒立的才气,未必有她的全身心投入;如果你有胡舒立的事业心,未必有她那么纯粹的新闻理想;如果你同时拥有胡舒立的才气和新闻理想,也未必有她刚柔相济的性格和作为新闻人的傲骨。

  《财经》今天的辉煌,是胡舒立用尽心血倾力打造出来的,它是她的孩子,是她投入全部身心换来的。可以想象,为了这本杂志,多少个通宵达旦,她在灯前伏案看稿;有多少个节假日,她在和记者、编辑讨论选题。为了钟爱的新闻事业,她可以徒步几十公里去采访一个人,可以忍受饥饿,忍受风雨,忍受各种压力,甚至忍受没有股权去忘我工作。这一切,谁还可以做到?

  胡舒立是不幸的,因为她不是股东,资本的力量使得她不得不离开倾注了全部生命和理想的舞台;胡舒立又是幸运的,《财经》曾经让她享受到最大可能的职业空间,造就了这位“最敢说话的记者”,她在此赢得的声望,将让后来者望尘莫及。

  但,纵然有深厚的政治背景,《财经》依然没能让商业价值和纯粹的新闻理想“和平共存”。如今成为空壳的《财经》,下一步怎么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很多有才气的人冲着它的名气和待遇而来,但我以为这本杂志将进入多事之秋。主办方现在是病急乱求医,从很多媒体招来精英,这些精英又带来自己的很多心腹,大家能否形成合力是个非常大的问题。精英们可能会水土不服,也可能彼此之间发生内耗。团队的磨合需要很长时间,优秀的采编经营团队不是一夜就能培养,杂志风格的稳定成形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今后一段时间,《财经》将可能面对“你方唱罢我登场,场场大戏不一样”的局面。而十几年来,已经习惯了这本杂志风格的读者,也许会大量流失。没有了发行,广告量自然也将严重下降。

  也许,不久的将来,主办方还会请胡舒立回来;也许胡舒立永远不会再回来。不管怎样,一本好的杂志,因为体制不健全、分配不公而走到今天,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深深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