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消费看中国经济社会的过去与未来


 

柴福洪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摘 要]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与未来展望,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关心的事情之一,但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把经济中国说清楚,在这里,作者从生活消费角度,谈了个人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去与未来的看法,给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去与未来的粗线条。
[关键词] 过去的发展 未来的发展
 
近30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即使是在世界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仍然实现了8%以上的经济增长。如何从总体上把握它,把它说清楚,让普通老百姓都能听得懂,并让大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要是从生活消费角度看,任何人都能把它说清楚、讲明白,并能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说出一两条个人的看法。
为了让老百姓也能对中国的过去和未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发展路径与粗略的线条,这里就从我们老百姓日常生活消费角度,谈谈我国2009年以前30年的发展路径与未来30年的发展战略。
 
1、改革开放前20年是在解决“衣、食、用”问题中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20年,大致是指1979-1999年,这一期间,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围绕解决“穿衣、吃饭、家庭用品用具”问题中发展过来的。而且其顺序大致是先解决“吃饭”的问题,后解决“穿衣”的问题,接着就是解决家用电器和各种用品用具问题。这些,无须证明,人所共知。
 
2、改革开放近10年是在解决“住、行”问题中发展起来的
改革开放近10年,大致是指2000-2009年,这一期间,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围绕解决“住房与出行”两个问题在发展。据统计,自从1992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已超过五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92年以前的8平方米,提高到了现在的20平方米。农村居民的所得也大部分投入到住房消费中去了。2009年10月份中国汽车的产销已经双双突破1000万辆,年底将达1300万辆。这期间,以汽车、公路、铁路、航空、造船与水运等投资为主体,“住和行”的生产与消费,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还是发展中的问题,其发展是不可否认的。
中国“住、行”问题的彻底解决还需20年以上的时间,尤其是中国的城市化尚没有完成,未来20年是中国城市化高峰期。最终,城市将集中居住80%以上的国民,城市扩张不可避免,主要是通过农民工在城市落户定居和大学生在城市就业形成的“住、行”消费需求,同时,耕地面积减少是必然趋势。中国房地产等和城市公共事业还有40年的稳定发展期。
 
3、未来10年的改革,我国经济发展仍然是围绕人的生存进行,但是由私人消费领域向社会消费领域转移
当“衣、食、用、住、行”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之后,人们最需要的是教育、卫生医疗和社会保障。因此,从2010年到2020年或更长时间内,中国经济要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卫生医疗与保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投入较大的资金。当然,“衣、食、用、住、行”没有完成的地区或还不够普及和人性化方面,需要继续改进与完善,其中,除“穿衣”问题解决得比较彻底外,其他各项仍然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需要继续改革和改进,但社会主要精力和资金投向,是解决“教、医、保”这三大消费问题了。
 别小瞧了“教、医、保”三大消费,它需要的资金量和改革的难度,比过去私人器物性消费的生产难度要大得多,社会矛盾也多得多。因为,它具有社会共同消费性质,社会公平与正义诉求,在不同人群中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性要求,社会矛盾相对过去,更加突出。
“教、医、保”三大消费是人的“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生产。父母第一次只生产了生理上的人;教育,是第二次生产,它生产人的劳动能力;卫生医疗,是第三次生产,生产人的健康;社保,是第四次生产,生产人的终生保险与安慰,包括人的生、老、病、伤、残、死等全部风险,其中,尤其是养老问题,是中国社会最为突出的大问题。
同时,这一期间,中国的“碳减排”与经济发展之间,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落后与发达地区、贫困人群与富裕人群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也就是说,未来十年,是中国社会矛盾凸显期、复杂期。
 
4、2020年后的未来20年至30年的改革,我国经济是围绕提高人的品质、生活品质、自然品质、社会品质展开的
人的品质提高,主要社会表现是高等教育的普及与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最终达到适龄人口90%以上,教育彻底转变为以提高人的素质、能力为中心的质量观。
生活品质提高,主要表现是社会分工的细密性、专业性提高,全部劳动,能够社会化服务的,将逐步实现社会商业化服务,“个个有专业,人人有职业;人人为我服务,我为人人服务”将成为社会时尚要求和普遍现象。
自然品质提高,主要表现在城市地面与地下、室内与室外全方位美化、绿化,大气、水质净化水平与宁静度得到提高。农村国土区域绿化率与整治、整洁水平提高。人与自然、与资源向高度协调与和谐方向发展。
社会品质提高,主要表现在社会矛盾逐步形成减少趋势,社会管理向科学化方向发展,社会效率与公平性得到提高,社会开放度、民主度与公平性、正义性得到多方面改善,人民当家作主、自我管理开始有了法定的形式与内容。
 
5、2050年前后,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之一
小平同志的设想得到全面实现,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由“小康”向“发达”级别转向;经济形式由工业化转向知识化、智能化转向;社会消除了生活贫困现象,产业呈现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目前和未来10年存在的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步得到缓解和消失;基本走完了小平同志给我们指定的“发展是硬道理”的道路。再后来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华民族为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的时候开始了。
另外,在2010-2050年这30年间,因为中国能源、土地、资源、人口协调配套的硬矛盾的存在,不可能全面放开生育二胎的政策,只可能对独生子女家庭有一定的政策松动,当中国总人口降到7-10亿左右时,中国政府才可能推出“一对夫妻终生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20091225
                                                  
作者简介
柴福洪, , 19575-- , 湖北蕲春人,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职教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E---mail [email protected].
联系方式:电话:0713-8348688 传真:0713-8345265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