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乐趣吗?


     《新华网》载:半年来,以“珠岛”为中心的广东政坛掀起了阵阵“读书热”,省委书记、省委常委以及其他省领导带头读书,推荐书籍;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以各种形式广泛开展活动,营造读书氛围。关于各地兴起“读书热”的新闻,早前看到过很多,已经不再新鲜。每每看到这样的文字,多少表示点怀疑,为什么?爱不爱读书是因人而异的的事情,领导一发号召,就开始读书了,其实是不可信的。这里面肯定有真读的,有常读的,也有做做样子,临时翻翻书的的。

    不是笔者故意要扫人家的兴,让正在附和的人难堪。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一是读书有乐趣吗?二是怎样让读书派上用场?

    第一个问题很简单,我可以这样回答:对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是种实实在在的乐趣;对于不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根本就不存在乐趣。这个问题,是涉及到在“读书热”的浪潮中,究竟有多少人出于兴趣,又有多少人出于应付?“读书热”能维持多久,有多大成效的问题?如果不注重分析这个问题,“读书热”肯定只是一场热闹而已。

    是否喜欢读书,与从小的习惯有关,与个人的兴趣有关,更与个人的素质有关。有的人,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有多么忙,都会想办法抽出时间来读书。因为他认识到,读书对他是一生中永远不能改变的习惯。而有的人,兴趣根本不在读书上,或者因为习惯问题,或者因为兴趣问题,或者因为认识问题。这些人,有的原本就不爱读书,有的因为被其它更有兴趣的事情吸引而发生转移,有的则因为认识问题对读书不再感兴趣,他们往往被生活中更现实的东西左右着。所以,愿不愿真读书与兴趣有关。

    第二个问题是关键,让读书真正派上用场,才能让不喜欢读书的人改变成读书之人,让喜欢读书的人更爱读书。这样,我们倡导的读书活动才能落到实处。

    读书是有用的,我们可以从众多历史人物身上得到借鉴。以拿破仑为例:拿破仑一生都时刻与书为伴。在布里埃军校,矮小孤僻的拿破仑大量阅读历史书和人物传记,靠阅读来充实自己,从阅读中获得生活的乐趣。那时,他经常躲到一块小菜园里埋头读书。他的钱很少,但每月总要省出一点去买书、租书。担任军事统帅后,每次出征,他都让人带上大量的图书。他的营帐简直成了军中图书馆,其中藏书达千部之多。这些书按目分类,整整齐齐地收藏在同样的箱子里,每箱60册。1789年,法军乘船前往埃及时,他专门任命一位军官管理图书。1812年,拿破仑在莫斯科败退后,他携带的许多图书都失散了,落入哥萨兵之手。为此,他十分痛心。1814年,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回巴黎后,曾下令寻找那些丢失的心爱的书籍。1815年,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大西洋孤岛上,他仔细地阅读维吉尔的史诗、伏尔泰的悲剧和其他一些历史名著,伴随着书籍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拿破仑的读书不仅是为了充实自己,更是为掌握指挥作战时的参考资料。在初次远征意大利的战争中,尽管军务极为繁忙,拿破仑仍然在紧张的征战空隙中,读完关摘录了有关描写挨及的著作以及其他一些作品,为他征服下一个目标——埃及作准备。1811年12月远征俄国时,他对俄国地理,尤其是对立陶宛的交通、湖沼、河流、森林情况的了解,主要是借助有关波兰和俄罗斯的著作。他的助手们发现,从拿破仑不同阶段收集的书籍,可以估计他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知识就是力量。身高只有1.61米的拿破仑,骑一匹高头大马,纵横驰骋于欧洲战场20余载,指挥近60次战役,常常奇计迭出,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看一看他这些鲜为人知的读书历史,我们可以意识到书籍对拿破仑的巨大影响。书籍对军事统帅、对指挥作战如此重要,对从事政治、经济以及其他方面工作的人,又何尝不是一样?

    让读书真正派上用场,还有一个领导用人意识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究竟是用喜欢读书、有知识有素养的人,还是反其道而行之,这都决定了大家对读书的兴趣。所以,要真正形成读书的热潮,就必须处理好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营造气氛,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