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恶评”下的师道缺失


    日前,有网友在某论坛发帖,称无锡某重点中学老师在学生的物理作业本上写下的评语,大多充斥着“没脑子”、“恶心”等等秽语,让家长非常气愤,而学生也因此丧失了对于学习的动力和信心。照理说,老师在学生的作业上做出评语,应当是学生表现的晴雨表。季羡林先生回忆说,就是因为国文老师的一段评语,让他对确立了学习的信心,也萌发了对于学习的兴趣。而这位“恶评”老师,显然是没有大度怀柔到季先生国文老师的那种风度,把自己的愤懑如此鲜明直白的表白于纸上,却只能给人们留下可供批判的证据和靶子。
 

    教师的生存压力的确很大,教学指标与收益挂钩,学校要创优,职称要评级,恐怕所有的考核目标都来源于学生在成绩上的表现。难怪这位“麻辣”物理老师会“出离愤怒”——学生成绩停滞不前会给他的前途仕途带来重大的影响,在“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和满怀的希望在无数努力之下仍未唤起好转的时候,他在作业的评语上向学生们宣战了。的确,压力的客观存在是以污言秽语进行发泄的原因,但却不是值得肯定的借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位老师的恶劣行径,已经触及到了师者之所以为师的道德底线,而这也正好映射出在我国教育下普遍存在的师道缺失。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略显老套的说法,其实是在赋予老师在道德品质上更加崇高的理由。塑造别人的灵魂,则首先要保证自己的灵魂高尚和纯净,而这种品质的具备,必然要求教师的道德水准是超越一般人之上的。用社会一般的道德标准,只能要求社会的一般人,而对于教师来讲,只具备一般人的道德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认为教师能够塑造受教育者的灵魂,前提是教师本身的灵魂应当能够凌驾于别人,能够成为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人群。

    而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内,太多的注意力都被老师的业务水平本身所吸引,老师能不能具备高尚的人格并不是人们所关注的,所有人关心的只是老师的教学能力。这不奇怪,在现有教育体制的安排和指引下,对于考试成绩的好坏以及升学率等数据的统计,才是衡量学校以及老师是否合格和优秀的标准,而这些标准也同时决定老师们的收益和学校的名声。在这样的评价体系内,自然不会有目光在老师的道德水平上多做停留。在教师的准入门槛上,只要成绩够好,就能够拿到教师许可证,就可以上岗执业;在教师的评价内容上,“不管白猫黑猫,只要能提高成绩就是好猫”恐怕也是惯用的评价手段。在这样的教育下,如何能阻止教师的人格和道德渐渐滑坡和堕落呢?

    在国外,像教师、医生和律师这样的行业,都会有长期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不仅仅是对于学历的准入考察,还会在个人信用、犯罪和违法记录以及职业评价等等层面上进行不间断的跟踪,才能确认是否适合这些人身依附性很强以及个人人格魅力很高的职业。而这,恰好是我们急功近利所构建的教育制度的最大缺陷,在追逐成绩追求效果重视考试的指引下,我们忽视的是道德是人格是教师最能对学生形成影响的耳濡目染,我们在获得一个个虚拟的分数的时候,得到的是学生们在老师日益低下的道德素质影响下不可挽回也不能估量的品质沦陷。

    或许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视野里海只是无关大雅的些许瑕疵,但其实可以想象,事实最后的演变后果或者并不像我们预设的那么简单。所以,但愿会有人发觉,并且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