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刘志浩采访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12月16日发布的“2009年第4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4季度,有近7成(67.2%)的城镇居民认为当前房价“高,难以接受”,这一比例较上季提高2.1个百分点。房价上涨幅度远远超过居民收入增长,“买不起房”已经成了百姓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其中,大中型城市房屋价格水平更是一涨再涨。以北京为例,自今年年初开始,全年商品房均价上涨幅度已经超过60%。
房地产行业已经经历了多次政策调控,无论是2005年出台的“国八条”,抑或2006年的“国六条”,调控的主旋律始终围绕着平抑房价。但是,房价仍旧一路高歌猛进,即使在本轮经济危机中也表现得亢奋异常,屡创新高。
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明确提出要“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政府再次对房地产市场释放强硬信号,尽管房地产股应声而下,但百姓对抑制房价前景依然不看好。
政府此举究竟能否稳定房价,切实解决房地产市场畸形发展的问题?
北京高策地产顾问机构董事长兼首席专业合伙人李国平认为,遏制房价,不能靠“喊口号、摆姿态”,关键在于增加供给,特别是廉价土地的供应,否则,“‘遏制房价’最终还会停留在一句口号上”。
李国平认为,这一政策的出台,并不能说是“正当其时”,而仅能称之为“亡羊补牢”。他说,今年年初,房地产市场曾出现短暂的“小阳春”,这一局面正是由于开发商“绷不住劲”,价格出现下降,刚性需求被释放造成的。如果当时政府能正确引导市场及流动性,而非默许资金大量流向央企哄炒地王,那么整个房市就不会出现短暂触底和其后猛烈的反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此次发声并非把握时机,而是市场将近失控下的无奈之举。”
李国平指出,百姓最需政府稳定房价,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当保证房地产市场结构多元化。他认为,政府参与力度应该有所区分:对于保障性住房,“该管则管”;对于普通商品房,应“部分参与干预”;而对于纯商品房市场,政府一定要“完全放手”。
李国平进一步解释道,对于完全市场化的纯商品房市场,不宜用强制手段进行干预。尤其在当前流动性过剩情况下,百姓期望将钱投入相对稳健的市场进行保值,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应该把这部分市场看做合理的投资渠道,与股市等同对待,无需“遏制”――“就像明明可以有很甜的苹果可以吃,就不应当要求大家只能去吃酸海棠”,李国平笑称。
在谈到这次政策调整可能的力度及潜在风险时,李国平表示,即使政府表示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但是,从国内外经济形势来看,政府并不太可能竭力打压市场。因为“未来的发展还要靠房地产市场”。如果此次过度打压市场,那么“在国外没有天亮,我们的黎明也没到来的这段时间,国内经济发展也会受到较大冲击”。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再进行反方向的操作,带来的影响则“不可估量”。
李国平认为,正像政府提到的,本次调控关键在于“有多大的决心,下多大的力度”。建议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加大廉租房建设力度,同时以有效方式,供应相对廉价的普通商品房用地。具体措施可以采取在土地买卖时,规定一定比例的廉租房或普通商品房用途置地,并且通过招标,而非拍卖的形式,抑制哄抬地价。通过规定土地买卖形式,增加土地属性,通过约束、规范地方政府,控制市场有序运行。总之,调控房价,任重道远,政府应当“专注于该做的事情”,“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