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前当院士的“四大秘笈”


  人生就是这样,总有一些“羡慕”发生。不过,这也要分两种情况来说,一是羡慕别人,一是被人羡慕。从遵循现实的角度讲,羡慕别人的比例绝对大于被人羡慕;毕竟,能中3.06亿的还是少数中的少数。

  这两天网上有条新闻,说的是2009年增选了一批院士,其中最年轻的人叫邓中翰,才41岁。院士增选一事,我不甚了解,但看到新闻后面的网友回复,颇为有趣。对于41岁便能获此殊荣,网友大都站在“羡慕”阵营一边。光羡慕有什么用呢?据说武汉大学最近招募院士级人才,“除年薪达60-100万元外,包括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在内,理工医科资助额度将近500万元!”且不说这份荣誉带来的尊重,就单说待遇现在四十岁以下的有几个是有这样级别的?你也想要?赶紧看看四大秘笈吧!

  相比中奖3.06亿这样的天方夜谭,凭借自身努力并抓住机遇取得成功,还是很有希望的。所以,在此也想通过“最年轻院士事件”,与诸君共同探讨一下“成功秘笈”。

  秘笈一:早早开始

  群口相声《八扇屏》里,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内容,说的是“小孩子”。演员在台上历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来的一批“知名小同学”,从让梨的孔融,到一十三岁官拜水军都督的周瑜,无一不是少年成名。

  41岁的院士那可从小就是个“好孩子”,三道杠、升旗手, 读本科时就开始做科研,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论文,大学毕业去美国后,5年拿了3个学位,还是理、工、商全占。30岁之前,搞定了这么多,想不成点事都难了。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我给改改“成才也要趁早”。

  秘笈二: 顺势而为

  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我觉得付出十分的辛劳,获得十二分的回报才是高手,要是获得百倍的回报咱也没意见,多做慈善就是了。怎样才能让回报最理想呢?做事要顺势,这样最省事。第一看你要干的事有没有发展前途?现在挺火,等你冲进去了要市场没市场要需求没需求,整个一个没落贵族,那你就是有多大本事也整不出大动静来。第二看是不是国家鼓励的?如果是,那肯定有一系列的扶持优惠政策,软环境硬环境都好,顺风顺水,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我觉得邓中翰在这个方面那是相当的智慧。

  秘笈三:不熟不做

  男怕入错行,对于想要成功的人尤为重要。如果让郭德纲去演《爱情公寓》,那么,娱乐圈绝对不会出现一个“非著名相声演员”,而只会多一个“呕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结合自身的现实情况,选择合适的领域去努力,成功自然向你招手。

  邓中翰选择的不是一个自娱自乐的方向,而是既属于自己擅长的又属于国家急需的芯片设计,定准目标后一门心思扎下去,一扎就是十多年,所有的积累都集中在一个领域一个方向上,都会为下一步垫上一块砖。看似最费劲的做法,其实两点间直线最短。 

  秘笈四:少说多做

  现在这个社会,浮躁的很多,务实的少了。干什么都喜欢先爆料,炒概念,把眼球先吸引过来,所谓“眼球经济”。但是等到需要真枪实弹时,声音就小了,也引出了很多诟病。看过电视里对邓中翰的采访,印象里也不是特别擅言辞,点头的时候居多。少说话的好处在于更容易获得信任,也给自己少找事,不浪费过多的精力。少说多做,做完了再说,东西放在那里了,谁也抢不走。一句话,务实最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