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本来应该买得起房子


年轻人应该是买得起房子的,但这个结论需要前提,这个前提就是社会福利制度。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直接决定了公民拥有房产的能力,但决定社会福利制度的根本因素是土地资源和人口资源的比例。地广人稀的地方,社会福利制度无论怎么差,住房也不是社会矛盾的焦点。地少人多的地方,无论社会福利制度怎么好,住房也是个大问题。因此,在中国探讨房子问题,必须结合土地资源和人口的比例关系。同样是在中国,新疆和青藏地区住房问题并非主要社会问题,但在京津沪穗等人口密集的超级城市中,住房就成了核心问题。北京的住房矛盾很突出,但不能代表全国,甚至不能代表华北地区。同样是华北地区的石家庄、太原等地,住房问题并不像北京这样突出。因此,笼统探讨年轻人是否应该买得起房子并无实际意义。

在北京,年轻人本应该是买得起房子的。但是,在每一位看上去像是买得起房子的年轻人背后还站着至少2位长辈,甚至是4位长辈。也就是说,如果一对经过若干年打拼和热恋即将走进婚姻殿堂的年轻人背后,平均还有4-8位年龄50-70岁的长辈做后援。这样看来,所谓年轻人买得起房子的结论就站不住脚了。就我所认识的年轻人中,就有老少3代人共同集资买房的案例,甚至是父子两代人把“老家”的房子卖掉,用卖房所得现金当首付款在北京置业的情况,而月供也同样是由父子两代人负担。请问,这种情况算是绝无仅有吗?如果不是绝无仅有,那么,年轻人买得起房子的结论正确吗?

一般而言,一个地区每平方米房子的平均价格应该与这个地区人均月收入持平或略低,如果出现巨大反差,则说明房价出现问题。房价过低说明当地的房屋共给量大大超出当地人口的正常需求,房价过高说明房屋资源极其匮乏。北京地区的人均月收入大约3000元,但房价已经突破每平方米9000元,实际是已经达到每平方米10000元,原因何在?原本应该是供给500万人的房屋资源却被1500万人死死盯住,为了让有限的房屋资源在现有的规则下得到分配,只有通过价格来调节。1个年轻人买不起房子不要紧,2代人或3代人共同负担就一定买得起。于是,年轻人是否应该买得起房子的问题就很自然地转化为背后有长辈支持的年轻人肯定是买得起房子的,但背后没有长辈支持且无能力获得比同龄人高出2倍以上收入的年轻人肯定是买不起房子的。以上述3代人共同负担房子的北京市场情况看,全国各地有能力和没有能力置业的人群都集中到北京一地置业,北京原本并不富裕的土地资源就愈显捉襟见肘,这就难怪邻近北京的河北燕郊和涿州也成了北京人置业的“热点”地区。所以,当我们空泛地探讨年轻人是否应该买得起房子的时候,还是要先计算一下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所能够容纳的人口数量。除非北京有足够的能力无限扩展课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并且有足够的能力使持续增加的土地资源获得必要的市政配套。如果短期内土地资源和市政配套无法获得快速发展,也就只能是少数赚钱能力很强或背后有长辈支持的年轻人买得起房子,其他年轻人买不起房子也就不稀奇了。这种情况不能责怪那些买不起房子的年轻人,也不能责怪那些看上去唯利是图的房地产开发商,而应该责怪中国曾经无视人口增长的基本规律和中国的资源,片面强调人口增长,终于酿成人口灾难,这是历史造成的错误,但这个错误至少需要150年来纠正,150年相当于6代人。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约40年,尚有110年的时间方能扭转局面,道路可谓漫长。因此,我个人认为,年轻人是否买得起房子的问题在京津沪穗等大城市中仍将是未来一个世纪中需要不断追问的核心问题,但在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地区住房不是焦点问题。任志强先生说“年轻人就应该买不起房子”也是有条件的,只是他没有把条件说清楚或读者没有看清他设置的条件,于是被没有房子的年轻人抓住话茬一追再追,这种追问其实毫无意义。问题的核心就是北京地区的人口数量和所能够容纳这些人口的社会资源已经严重不匹配,但其他地区确实又相对落后,现行的政策又不能限制全国的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所以,京津沪穗的住房问题就成了大家吵骂的话题。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