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生灵涂炭。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一时之间,英雄、豪雄、枭雄、奸雄并起,才子、谋士、昏君、贰臣迭出,各类人物来不及精心化妆,便急匆匆粉墨登场,申商之法术,韩白之奇策,交相并用。群雄乱中取栗,东汉一分为三,最后三马同槽,又归于晋,社会分分合合,打打杀杀,上演了一幕幕动人心魄的历史篇章。
在整个三国历史舞台上,最活跃的三个人物莫若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人各施奇术,最先分得东汉三块蛋糕,曹操建立了魏国,刘备建立了蜀国,孙权占据江东建立了吴国。
在三国斗争的决战场上,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是曹操。“月旦人物”的权威人士许子将其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杂霸王道于一身,文武兼备,阴谋阳谋迭次使用,“宁我负人,莫教人负我”,“挟子以令诸侯”,非奸雄不能为也,但观其征战杀伐,决断胜算,统一北方,发展生产,诗文唱合之才华又非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之手笔难以描绘。由此而论,曹操可谓乱世之英雄也。至其将死也,言不称一生伟业,只
刘备在三国之中,出身社会下层,势力最为单薄弱小,他自知力量有限,故而颇讲江湖义气,在下他“桃园三结义”,对上自诩帝室之胄,拉邦结派,是个善于搞“团结”的模范。当是时也,举目群雄谁可依,三顾频频天下计。三顾茅庐,他赚得诸葛亮,施展摔孩子的把戏,收买人心。白帝托孤,情真意切。收大将,仁致义尽,危机关头,一哭解危难。自己虽无多大本事,却把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一批能臣武将玩于股掌,为我所用。刘备之所以能在三国之中独占一席,其感情投资联络的手段,可谓登锋造极也。
三国之鼎谁铸成?非曹操刘备也。在众谋臣一片降曹声中,孙权力主坚决抗击曹操,他和诸葛亮共同导演了一场孙刘结盟、共抗曹军的计谋,大大挫伤了曹操的锐气,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生子当如孙仲谋,在三国历史上,孙权可谓一个腹有良策的谋划大师,如果没有他,孙刘两家也许早已被曹操吞并,天下早就实现大统一了。
纵观三国历史画卷,曹操得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得人和,三人将各自优势发挥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最终各得一片江山。他们三人在三国历史舞台上翻手为云,聚手覆雨,纵横捭阖,运用自若,使三国这场历史大剧上演得风云变幻,有声有色,为东汉末年昏馈的社会现实涂抹了几点耀眼的亮色。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中最具智慧的历史人物,他胸有奇策,腹有良谋,协助刘备、辅佐阿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人称道。在诸葛亮身上有许多迷团,至今让人难以破解。他的出身,扑朔迷离,少为人知。一个天下奇才,却娶了一个天下丑女,他们的结合也许是天下最不般配的一对,但是他们夫妻二人却能白头偕老,至死也没听说他的家庭有什么“第三者”插足的奇闻。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南抚夷越,七擒七纵孟获,智慧卓绝,神机妙算,似非仅靠人力所能作为。他六出祁山,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一腔天下志,划作灰飞烟灭,壮志未酬身先死,夫复何言,惟有泪下。统观诸葛亮,他是智者却做了一件心有余力不足的蠢事。如果他辅佐曹操,如果曹操能有幸获其佐助并信任之,天下是否会更早地迎来大治,历史将会如何改写?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从宏观上看,诸葛亮投靠的是否是一个真正的雄主,我看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七步成诗,随使曹植一夜成名,一个天才的文学家却不幸生在帝王家,其天才的文学修养还未来得及尽情发挥,便过早地抑郁而死,为文学界留下了些许的遗撼。天妒奇才也,生不逢时也,人生机变,谁人可测?
刘阿斗是个昏君,却是个善良之君,他虽无多大才能,却也谨记其父“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的训示,平平庸庸,虽无作为,却也顺顺当当地做了四十年的太平皇帝。至于后来身陷敌国,乐不思蜀,保身之策也,自知之明也,愚蠢之中的大智慧也,我看也只有刘禅自己心里明白了。
最后以一首七言律诗为此文作结吧:
群雄逐鹿鼎三国,征战杀伐为若何?
纵得江山身未享,壮志未酬遗恨多。
向使奇志以辅国,世少祸端人欢乐。
当年英雄今不在,徒留青冢任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