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的旷野里, 有一种文化叫偷情。她美丽而邪恶,通常和婚外恋、同性恋、乱伦等相联系。从古到今,从宫廷到民间,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头百姓,总有一些人乐此不彼,从中寻找着变态的刺激。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偷情是人们在解决了温饱之后的又一乐趣,并在中国很有传统。中国文化的始祖孔夫子孔圣人是偷情的结晶,中国第一个封建君主秦始皇嬴政是其母与吕不韦偷情的产物。武则天、慈禧老佛爷均是是偷情高手。民间的司马相如与卓越文君、传说中的张生与莺莺、《金瓶梅》中西门庆与潘金莲等的偷情趣谈长期以来在民间被津津乐道。至于主仆之间、邻里之间、同事之间、长幼之间,偷情的事例就更多了。
就像偷东西上瘾一样,偷情也会一发而不可收拾。《红楼梦》中的贾琏,《金瓶梅》中的西门庆、陈经济,《废都》中的庄之蝶,都有多次偷情的经历,现在的某些高官,有的竟有上百个偷情的对象。。。。。。为了偷情,有的夜半爬墙,有的寡妇门前徘徊,更有的金屋藏娇,至于哪些没有条件偷情的,也可在梦中虚设一个所谓的“太虚幻境”,尽可在梦中意淫。
毫无疑问,偷情是一种变态情结,然而社会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偷情者存在呐?古代有一个顺口溜道出了偷情者的心态:妻不如妾,妾不如仆,仆不如偷,偷着不如偷不着。古代有一部部书叫《笑林广记》记载:一位老古董商,总想偷自己的儿媳妇。聪明的儿媳早就看透了公公的卑鄙嘴脸,一次丈夫外出,她怕公公来使坏,就设计和婆婆换了床位。老古董商不知就里,夜里果然偷偷钻到了儿媳妇的床上。婆婆故意不做声,一通狂欢过后,“儿媳妇”却破口大骂:“老不死的,还自称什么古董商,折腾来折腾去,连一件旧货都认不出来!” 这虽是一则笑话,却很能反映偷情者的心里。
偷情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首先是人类社会中本来就固有有这种情恋产生的土壤。从亚当和夏娃居住的伊甸园里,中国远古时代的嗓间濮上,都可以找到偷情者的影子。可以说偷情是人追求正常婚姻以外刺激的一种变态需求和补充。男女本来就是干柴烈火,只要有机会,偷情就会不断发生。其次,封建社会“绝人性、灭人欲”的伦理纲常,对人性的压抑也是造成婚外偷情的一大原因。孔子主张“万恶淫为首” ,“男女授受不亲”和“乐而不淫”,宋代的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最终使正常的男女之情表面上做到了“发乎情止乎礼”。可是在正常社会的背后,大量存在的却是暗中偷情,并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了腐靡的不良影响。
食色,性也。偷情这朵美丽而邪恶罂粟花,肯定还会不断开放,也许随着偷情者的增多,艾滋病和各种疫病会给人类带来很多危害,但是只要我们的社会尊重正常的人性,给人们留下可以尽情表露情感的广阔空间,也许偷情就会被正常的夫妻情感所代替。我想,当偷情的危害足以让偷情者望而却步的时候,人类就会学会自我约束。――――但愿这不是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