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著名的高考状元县会宁,全县由家长陪读的学生有1万多人。陪读家长“上至年逾古稀的爷爷、奶奶,下至而立之年的父亲、母亲”,甚至将县城的房价推高到直逼省会兰州。会宁五中校长王天杰认为,庞大陪读大军的出现,“深层次的原因是城乡教育不均衡,家长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不惜勒紧裤腰带”。当地教育局则一直试图填平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鸿沟,各种计划和项目一个接一个出台。(《中国青年报》12月4日)
正如当地一位民办教师所说,会宁人渴望教育的心情,就像“渴望老天下雨一样”迫切。如果乡镇的学校能和县城一样好,他们就没必要非离开家乡,在县城租房“蜗居”陪读。当地政府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化,应该说是有必要和正确的。然而在笔者看来,填平了城乡教育鸿沟,并不能消灭“陪读”现象。
家长之所以去“陪读”,其实不是因为县城学校更好,而主要是为了照顾孩子生活。当然,不否认那些陪读家长多是重视孩子教育的。但报道中告诉我们,在会宁县的中心乡镇学校周边,陪读同样蔚然成风。而如果到网上搜一下就会发现,在云南大理的山里,在杭州的大学城,都有类似的“陪读”村。家长们到这些地方陪读,目的很显然不是帮孩子考高分升学。
其实,现在很多由家长陪读的学生,学校都是有住宿条件的,而住校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完全可以自理生活,不需要家长在身边照顾。那么,这些家长为何还要租房陪读,为孩子当“保姆”呢?笔者以为有几个方面原因:一是现在的家长普遍只“望子成龙”,不重视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二是学校对学生的生活服务不够好,学生的吃、住等条件,不能让家长们放心。三是许多学生自控能力差,离开父母独立住校生活,容易染上在家长看来不好的坏习惯。
当然,陪读家长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而陪读也确有不少是进城择校造成。只是,陪读现象成为风气,至少不全是教育不均衡的问题,而反映出家庭、社会教育的不足,以及社会观念、服务等方面的欠缺。试想,如果我们的孩子像美国孩子一样,而不普遍是“小皇帝”、“小公主”,有多少家长会去陪读呢?再有,重点中学过去也多在城里,为何以前很少有陪读现象?
实事求是讲,家长租房陪读是个人自由。但毋庸置疑的是,陪读成为一道社会新景观,不是什么正常现象。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在家长的陪读照顾下,“一心只读圣贤书”,既不利于他们个人成长,也不利于培养人才事业。而像会宁县那样,很多家长专职“陪太子读书”,也让社会发展多付出相当成本。
发表于长江日报,详见: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09-12/05/content_23292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