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广晶:期待客观公正态度


三峡工程从论证到建设并逐步过渡到正常运行期,一直备受外界“警惕”,一有风吹草动,便成舆论聚焦之所,业主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今年9月更名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下称三峡集团)更是处于风口浪尖。

123,三峡集团副总经理曹广晶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对过去及当前的一些质疑作出回应。“有争论是正常的,”他希望外界对三峡工程有“客观公正的态度”,其总观点是:“三峡工程并非完美无缺,但效益远大于弊端,有很多方面还好于预期。”

曹广晶1985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毕业后分配至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筹建处工作,全过程地参与了三峡工程的孕育与成长。

“蓄不到位是正常的”

《瞭望》:去年、今年两次175米试验性蓄水都不到位,去年止于172.8米,今年原计划10月底或11月初蓄到位,但至今最高只有171米左右,为什么?

曹广晶:蓄水有个保证率的问题,长江来水分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蓄水根据平水年流量来计算,那么在枯水年蓄不到位也是正常的,长期看,大概每十年有一次蓄不到位。今年由于长江中下游干旱,为了支持下游抗旱,三峡工程加大了下泄流量,所以没有蓄到位。

另外,今年还是试验性蓄水,“试验性”就意味着带有探索性,不一定一步到位。去年蓄水过程中,由于可能是考虑到地质灾害等各方面的原因,中途便打住了。

但长期蓄不到位也是不正常的。175米蓄水毕竟是个标志,蓄水不到位,便无法完全检验枢纽的各项指标,如机组在高水位下运行的性能、大坝承受荷载的能力、枯水量下泄流量的保证,等等。总之,对发电、航运、防洪都有一些影响。

《瞭望》:对发电而言,少蓄1米,意味着什么?

曹广晶:在170米以上,每1米就10亿库容,少蓄1米要少发电3亿多度电。

《瞭望》:按1993年的初步设计,101日才开始蓄水,为何去年928日,今年更提前至915日?以后还有可能提前吗?

曹广晶:目前的情况跟初步设计批准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实际变化作些调整。首先是上游来水发生很大变化,以前10月份平均来水量有19600立方米/秒,但是近20年来大约减少了3500立方米/秒左右,蓄水以来的五六年还进一步减少。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上游修建了很多水库,此外还有调水因素等。

其次,上游泥沙淤积的制约因素也降低,从2002年开始,也就是在水库开始蓄水以前我们就对泥沙的观测、分析、验证工作进行全面布置,结果显示来沙量由以前每年5亿吨减少为2亿吨左右,比预期大大减少。

今后,包括蓄水时间在内的水库调度肯定要进一步优化。

“不统筹会引起混乱”

《瞭望》:来沙减少也有上游建库的原因。上游建库,“抢”了三峡的水,同时也挡了三峡的沙,你怎么看?

曹广晶:长江流域河流众多,流域内水电站的调度必须系统考虑,这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目前上游电站越建越多,这些电站分属不同利益主体,如果不统筹蓄水、放水,不仅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还可能会引起混乱。这个问题越来越迫切。世界上没有哪条河流有长江这么复杂的局面,这个问题要早作打算,已经很迫切了。

《瞭望》:175米蓄水的开始年份也从原来暂定的2013年提前了,不是说要留有6年的泥沙观测期么?

曹广晶:这也是个与时俱进的问题。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的重大技术问题,争论很多,以前有人认为水位不能超过156米,否则泥沙会把重庆港淤死,甚至说三峡工程会重蹈三门峡工程的覆辙。不能简单地把三门峡套用于三峡,河流性质、水库调度方式都不一样。

三峡蓄水以后,我们对泥沙进行了系统观测,在原型观测的基础上,再对原来的数学物理模型再分析、验证,有了这个基础,再加上移民顺利完成,所以才有175米蓄水的提前。再说水位不上来,就无法真正验证泥沙淤积情况。事实证明,确实比预期要好。

《瞭望》:毕竟淤了一些,重庆九龙坡港今年三月发生3次搁浅。

曹广晶:应该说淤积比较轻微,这些问题只要采取疏竣措施就可以解决。

建设“超过预期”

《瞭望》:三峡工程快完工了,对照当初定案决议与初步设计,17年建设总体上比预期如何?

曹广晶:我认为非常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三峡工程不论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应该是非常成功的一个项目,包括枢纽工程本身的进度、质量、移民进展、投资控制,都超过预期。

《瞭望》:地下电站不在初步设计之内,为什么增加?现在的进展如何?

曹广晶:现在地下电站开挖已经完成,进入到蜗壳外包混凝土浇筑阶段,明年开始就能安装机组。

在初步设计中本来就在右岸预留有后期扩机的地下厂房。增加地下电站670万千瓦机组,三峡电站的总装机容量就由原来的1820万千瓦增至2250万千瓦,增加三峡水能利用指标、和调峰性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瞭望》:升船机本在初步设计之内,后来缓建,再后来又重新上马,有何内情?

曹广晶:三峡工程开工之初,就有专家曾经建议取消升船机项目,主要是两个考虑,一是技术因素,觉得难度大,远远超出世界最高水平;二是觉得以后客运会越来越少,用处不大。为了进一步研究清楚这些问题,1995年就决定缓建。但后来航运总体上发展越来越快,交通部门要求继续建设,在获得国家批准后,去年年底开建,预计2014年投入使用。

升船机原来设计的是钢丝绳牵引提升方案,后来改为齿轮齿轨爬升方案,新方案的优点是随时可以制动,安全上更优一些,但是施工难度更大,所以工期比较长。

《瞭望》:三峡工程投资说是比原预算少花了两百亿,中途还增加地灾治理、移民补偿等资金,怎么做到的?

曹广晶:原来工程动态总投资估算为2039亿元,截至今年8月底,三峡工程累计已完成投资约1514.68亿元,最终投资不超过1800亿元。地灾治理比原设计多了一百多亿,移民补偿动态增加了一百多亿。但最后还是会少花两百亿,由于国家投入的资本金占40%多,可以说动态投资大致给国家省了一百亿。

这里面既有三峡集团自己努力的因素,也有国家经济形势发展的因素。首先,1997年金融危机后,物价和利率比较低;其次,工期与蓄水时间提前,增加了约两百亿发电收益;第三,工程采取招投标方式,有效地控制了造价;最后,在17年的施工过程中没有出现大的反复、失误,这在世界上也比较少见。

“三峡工程不是完美无缺的”

《瞭望》:防洪一直是三峡工程的首要功能,但有人测算实际防洪时,动库容要比221.5亿立方米静库容少得多。

曹广晶:论证时只能按静库容来算,这也是国内外通用的方法,动库容算不准。根据我们的测算,防洪调度时,动库容是会比静库容少一点,但不会像有些专家说的40亿立方米那么多。

另外,如果预报有特别大的洪水,防洪限制水位145米可比事前再降低一些,也会增加库容。现在水文条件比以前有变化,气象预报比以前准确,保持一个低水位已不太合理。为防洪限制水位规定一个合理的波动范围,既能保证下游防洪,又可充分利用上游水资源,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瞭望》:对与三峡工程有关的一些问题,生态、地质等,你最担心什么?

曹广晶:最担心支流的水华。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控制污染源的排放,这是水华问题的源头,但现在正是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时候,污染物的排放量一时还降不了,水华问题可能会较长时期存在。至于地质灾害,只要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监测预警措施到位,我个人认为不会出大问题。根据国内外大型水库的经验估计,过个三五年,库岸就会基本上稳定下来。

水库触发地震方面,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很深入的研究成果,有许多水库比三峡水库库容更大,结论也是非常明确的,即触发地震的水平不会超过原地区构造地震的水平。现在三峡水库触发的都是微小地震,过几年就会逐步稳定下来。

动植物保护方面,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已经成功,其他措施也在开展当中。

清水下泄,在我看来,总体上利大于弊。有专家算过,冲深河道,相当于增加70亿立方米防洪库容,有利于中下游防洪。崩岸也可像上游库岸一样,采取整治和应急措施,且一段时间后会逐渐达到新的平衡。

《瞭望》:如何看待至今不断的对三峡工程的反对、质疑声音?

曹广晶:由于大家站的角度、认识的深度不一样,有争论是正常的。在工程论证的时候,我们就注意倾听不同意见,对的地方就研究改进,不对的地方就作些解释,一直到建设、运行期都是这样。

如果放大负面作用,就会导致对三峡工程的误解。重庆干旱,汶川地震,都曾被人认为与三峡工程有关,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仔细解释。

我希望外界对三峡工程有客观公正的态度。三峡不是完美无缺的,它有它的任务和使命,有巨大的效益,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利远大于弊。我们将竭尽所能兴其利,减其弊。

“国有企业服从国家”

《瞭望》:20065月,三峡大坝全线建成,没有搞高层出席的大庆典,是何原因?

曹广晶:大坝封顶并不算重大里程碑,比如当年156米蓄水比它更重要,那时候正在搞三期验收,所以就没有举行隆重的仪式。三峡集团一直比较低调,很少主动搞大规模活动。

《瞭望》:三峡集团的经济效益主要靠发电,发电靠蓄水,但蓄水放水要听政府调度,政府还要考虑防洪、通航,作为这样一个特殊的国企,又有上市公司,如何平衡执行行政指令与生产行为?

曹广晶:三峡工程有调度规程,它相当于三峡运行的法律,在规程之内由三峡集团自己做主,规程之外有协调机制。水库调度方面我们服从政府统筹,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尽管有一些矛盾,这些年总的来说执行得很好。当然,正如上面说的,调度规程中还有值得优化的地方。长江电力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也不错。

《瞭望》:三峡总公司于今年9月成立16周年时更名为三峡集团,会有什么实质变化?

曹广晶:集团意味着多元化,其实这个转变早已经开始,改名只是找个时机。从2003年以来,我们就在金沙江上开发溪洛渡等电站。除国内业务,集团已在马来西亚合作建设一个水电站,与巴基斯坦也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业务正在开展,资本运作也在加强。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三峡。

《瞭望》: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正在进行,有人建议后续工作资金从三峡集团的发电效益中解决,你有何看法?

曹广晶:三峡工程本身的使命和任务,该完成(除升船机外)的都完成了。以后怎么办,要看国家对三峡集团未来怎么定位,我们是国有企业,企业服从国家。□